立即下载
芙蓉国评论丨为丰收田野注入青春“活力”
2023-12-26 16:47:58 字号:

芙蓉国评论丨为丰收田野注入青春“活力”

□余志勇

“书卷气和泥土味并存,把地种出了科技范儿!”不久前,一段女大学生王伶俐毕业返乡种地8年的视频引发网友点赞。在这位农业职业经理人手中,农业耕种变得更加机械化、智能化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农业产业多元化靠的是人才来干,乡村文化创新靠的是人才来兴,生态文明建设靠的是人才来美,组织振兴靠的是人才来强。无疑,缺少“新农人”这个“源头”注入,缺少更多“新农人”愿意扎根田野,“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完美的。因为,更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能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和当地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并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这就期待更多年轻人奔赴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情感受时代脉搏,用实干成就精彩人生,在收获个人成长的同时,为丰收田野注入青春“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说到底是涉农人自己的事业,而人才振兴是“三农”素质提升的一次巨大变革。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成色的重要标尺。随着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需要更多的领军人才来驾驭和参加管理,从“键对键”到“面对面”实践,去基层一线课堂学习,在田间地头的广阔课堂感悟“无字之书”,“接地气”“沾泥土”,夯实专业技能、丰富知识储备,在实践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做到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农业提质增效,科技不可或缺。特别是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农技推广队伍,对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不可或缺,是乡村振兴的“硬动力”“硬支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成色的重要标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年轻人瞄准家乡特色,想在乡村振兴中干一番事业,可返乡后,这些人才如何“留得住”“扎得稳”?特色农产品又如何在他们的经营下“闯出去”?等等,都是创业者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后面临的“灵魂拷问”,同时,也是决定这些“新农人”能否扎根田野的关键所在。

当然,要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新农人”,少不了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为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更多青年作用为核心,坚持服务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做到培有所指、学有所需、学有所用,使得这些人才工作有盼头、有甜头,焕发工作热情。

为丰收田野注入青春“活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新农人”。只要善当“伯乐”,识别出更多潜藏“千里马”,培育选用出对当地有感情的人才,带上深情去服务当地的发展,将有利于激活整个乡土人才的活力。相信,有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有广纳群贤的容才之量,有知人善任的识才之智,有唯才是举的用才之德,就能更好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让广袤农村大地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余志勇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