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导向
2023-12-15 15:26:22 字号: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导向

□李大泉(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诞生。习近平文化思想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先进的社会意识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而在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了内涵深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增强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强大力量。

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在相互契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宣传文化工作思想一脉相承

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制胜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详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等重要论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禁锢,并且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充分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文化工作的重要理论与宝贵经验,并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将其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理论上的传承与创造。

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文化工作优良传统,将文化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为新时代文化工作定下了基调;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对我国的“文化入侵”“颜色革命”仍在继续;从内部态势来看,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转折点,遭遇的发展瓶颈、思想多元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风险。在这一关键时期,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工作的集大成之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国人民的思想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学习、运用、落实好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努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李大泉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