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媚 实习生 赵芳
发展的脚步愈是向纵深迈进,新情况新问题就愈会层出不穷。一山放过一山拦,只要找对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就能走得自信、坚定且从容。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在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院坝的前坪上,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
自此,一场关于扶贫工作的全新探索,以十八洞村为起点,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我们以“精准扶贫”关键一招,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若把时间轴拉长,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仍将是继续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
对人民生活的关切,打赢“摆脱贫困”的大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就是说,从现实的历史的人出发,通过物质生产这一“现实的手段”,来突破“现实的人”的困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出来的科学路径,充分彰显了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追求。
十年来,党和国家聚焦关怀“现实的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为了实现一个承诺——“全面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显示,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十年前,在减贫“最艰难阶段”,我们面临着如何难啃的“硬骨头”。
“精准扶贫”,就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是中国共产党承接历史、聚焦现实、着眼实践,作出的蓝图擘画,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你看,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昔日的贫困群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在四川,大凉山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村民走下2556级钢梯,彻底告别连续5代人居住的“悬崖村”;在云南,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独龙江乡,不仅有了公路,还通了网路;在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着全村人翻山爬壁,耗时7年打通了一条8公里的出山路,改变了下庄村世代困于绝壁的境况;在广西,硕士毕业的黄文秀奔赴偏远贫困的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这十年,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坚定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带领人民,打赢了这一场“摆脱贫困”的大仗、硬仗、难仗。
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就得用“现实的手段”。
一位作家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从理论上为中国脱贫攻坚指明了正确道路。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对首倡地湖南来说,“精准扶贫”没有现成的路径参考,唯有始终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锚定“精准”作为方法论,大胆试、大胆闯,才能把奋斗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看见,“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化为鲜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落实在三湘大地:
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提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通过开对“药方”,拔掉“穷根”;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平台,探索“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群众下山、产业上山”的就业模式;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
“湖南经验”创造出多个“全国第一”,探索出一条条甩掉贫困帽的特色路径。
▲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寨口。
因为“精准扶贫”,十八洞村一步千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时代红色地标。
作为展示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一扇标志性窗口,十八洞村成为向全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典范。
精准扶贫的湖南实践,从这里传播到全世界。
近年来,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近20批次参访团来湘西考察学习减贫经验。
2023年11月2日至4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将在湘西州举办,世界上那些希冀摆脱贫困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中国,投向湘西。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减贫事业的世界意义,在于向世界证明身处贫困的泥沼里并非不能自拔,在于为其他想要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新征程更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不仅创造了物阜民丰的美好图景,还凝聚铸就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将以更为润物无声的方式,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无尽底蕴。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正确地做事。
眼下,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从跃过“脱贫线”的显性目标,转向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方向的综合目标,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更加需要我们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把握“精准”理念,进行全面、长远的谋划、设计,坚持不懈的努力。
▲2023年湖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暨全国选拔赛在怀化辰溪孝坪镇爱国村打响。(张昌六 摄)
2021年,中央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
在脱贫攻坚战走在前列的湘西州,又定下了新的目标:围绕湘西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这便是“精准”,一种动态渐进、不断发展、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战略思维。这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法论,也应用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方面面。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关键时期。
此时,我们重温思想的力量,再次探讨“精准”的科学内涵,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只有深切认识到“人”的重要价值,才能在实践中着眼于工作的各处微小细节,这将带领我们走向新的飞跃。
“精准”的光,始终聚焦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照向发展的前方。
来源:红网
作者:姜媚 实习生 赵芳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