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创新高职学校“四督四导四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2023-08-08 08:35:34 字号:

创新高职学校“四督四导四育人”长效工作机制

□邓春芳

【摘 要】随着国家及省市加大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各地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都在加快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体系改革,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适应市场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忽视高职学生这一特定阶段学情,过度强调高职学生专业融合、手段运用、职业功能的实用性,与教育的本质---培育人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有顾此失彼倾向。本文着重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督导实践中,依据师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挥校内督学工作职能,发掘师生教学自觉能动性,在“督教、督学、督管、督改”多边互动活动关系中创新“导航、导演、导游、导化”的动态长效机制,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四督四导;长效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动态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质是一种教育和感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智力与品德和谐全面发展,由此适应社会生活,求得生存与发展。高职学生通过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对职业岗位必备的综合素质,由不知到知之、由知少到知多。这种积累熟练的过程,深受个性因素影响和制约。高职学生大多还处在成年初期阶段,意识、情感、性格及价值取向都处在不确定性,其心智还在不断摇摆或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他们的行为认知极不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对正常的职业生活尤为不利。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可见督学工作起点在“督”,重点在“管”,关键在“改”,终点在“导”,促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了高职学生在“知”的基础上,“行”的愉悦与顺畅,教师应把握知识、技能、素质培育的内在联系性, 积极发掘督和导的辩证关系和科学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以有形的行为方式养成无形的个性培养,进而影响高职学生的内在职业素养,让学生主体性发挥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一、与发展同向,创新“督管、导航”立德树人工作机制

每种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也是如此。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高职学生身心年龄走向成年初期,思维、意识、认知也在逐步走向社会化、职业化、成熟化。思政理论教学资源中的学校、社会、家庭各种“人物”都会成为高职学生目标向往的参照对象,他们甚至觉得这些人物近在咫尺,往往学习时容易冲动盲目。其中,专任教师也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标的”,教师的情感取向、行为特征、语言习惯大多被学生模仿。因此,教学督导先要着力“督管”、关键在于“立德”,督导思政理论教学管理全过程环节,尤其对教学工作配合情况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看环境、看设施、查材料、学生访谈、教师访谈等方式,突出培育并激发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管理中的教育主导和教学主体双重职能。正值青年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我们要为思政教师排除杂念和顾虑,为思政教学注入信念和信心,督促他们遵循高校思政教学原则和规律下,胆大心细的做好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思想引路人”,在各个领域中形成学生发展的“导航明灯”。

但现实社会环境更多呈现的特点为“多元、快捷、高效”,许多青年学生的个性容易趋向“浮躁、冲动、易变”,甚至个人的价值判断喜好走向极端。其所在社会及家庭由于历史、时代、学识、组合等不同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负面,如网络游戏、黄色视听、家庭暴力、家庭分裂、职场变迁等,给青年学生人格塑造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动荡与倾斜。特别对“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高职生而言,或给学生松散的控制力导致放任自流,乃至个性欲望无限膨胀的“自由”趋向;或给以高压的压制局势造成畏缩、胆怯及其个性需求及其萎缩的“压抑”态势,这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也让思政教师茫然失措。此时,督导工作不应重在评价,更应引导前行,为思政教师指明方向,强化教学相长带来的双向发展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阵地打造为学生成长成功的“定心丸”,让学生疲惫、惊恐、矛盾、抑郁的心灵得以停留、依靠,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研判和抉择,从而在人格魅力吸引、科学理念深入、精神动力倍增的氛围中找准适合自己的人生路线而阔步向前。

二、与价值同步,创新“督教、导演”角色定位工作机制

许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中,不难发现过分强调师生之间活动的互动性,一昧迁就学生的主体性,致使学生在获得足以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同时,内心仍然感到迷失方向,工作实践无法深入创新。为此,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核心在于“督教”,强化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导演”角色。督教的范围要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综合训练等)全过程,可以通过听评课、检查教学文档、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等方式进行。重点督促承担教学任务的实践课、新引进、新主讲课程、新开设课程教师及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教学任务的教师、评教反馈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的教师。尤其对“新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才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既使思政教师对理论教学三维目标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又有充实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而对于高职学生,从入校时大多已对角色定位有些初步认知,但依然是模糊、浅显、不确定的。在后来逐步深入的知识技能的锻炼、习惯素养的形成、意识信念的坚定,通过思政理论教学的讲深、进透、讲活,特别是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学生才能得以去伪求真、推陈出新。“严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均说明,在学生人生足迹均打上了教育者的烙印。高职学生除大多升学外,部分毕业后就业于实际岗位,以及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预备员工角色定位提前凸现。思政理论教学惟有纳入“大思政课”视域,对接岗位标准和要求,同时注重行业职业素质和修养的长期演练和示范,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未来角色的认同与内化,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具此,督导工作要劝诫教师绝不能我行我素、敷衍了事,教学应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备课、授课、组织、评价中,将自己经过职场验证的“经历经验”,即特定职业角色必需的职业理想、意志观念、主题情感、技能标准等,融会贯通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将职业文化和规范要求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全过程,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互动活动才能水到渠成。

三、与学生同乐,创新“督学、导游”合作探究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外出旅游时人们审美于各种自然或人文景观时,“导游”总是陪同徘徊于左右,起着承前启后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大多教学内容和理念,呈现出抽象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有很深的逻辑关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在学生看来,易识难懂、易学难做,特别是班风学风欠佳或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班级、因病因事复读、留级、转专业的学生更甚。所以思政理论教学督导工作要全力“督学”,跟进监测和督促学生的学风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成效,采用听课、查看作业、查看试卷、查看访谈等方式,切实了解学习动态,协助教师掌握学情特点,对课程成绩和课堂表现的突出班级、优秀学生进行分析,将学习效果的差异对比及成因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动力,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到真学、真信、真用。

在思想政治学习的“知、情、意、行”中,高职学生思政理论学习最终要落实在社会实践和行为习惯。而思政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校外实习、实训及综合活动,更要融合在校内课内来进行。这势必要求思政课教师是要将政治理念、职业道德、社会准则、法制观念等规范性行为要求,采取符合学情特点和课程特色的教学方式,如浸润式、体验式、项目式、问题链等合作探究,通过感知、感悟、感化等情感渲染来达到思政教育培养目的。其根本缘由在于理性知识的概念形成,价值判断、逻辑推理均依赖于感性知识的渗透、储存、积累和转化。寓教于乐也正是如此,我们应帮助教师摆脱并消除传统固有的长者、高人、英雄的角色扮演产生巨大师生认知差距的虚荣面纱,在各种融合技能展示、研究性学习、教育宣讲、主题辩论、故事讲述、情境模拟等活动中,当好同伴导游,进行换位思考,与他们成为朋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用心感受其中的得与失,真正发挥学习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活动中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同时,思政理论教学的教育初衷和期望自然成为众望所归。正如许多教育专家论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让学生时刻感受思政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中涵盖的“大爱”,才会出现教学相长、循循善诱的良好局面,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由此生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直至成功将为期不远。

四、与问题同行,创新“督改、导化”养成教育工作机制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其实思政理论教学也是在诸多矛盾及不同方面引发的问题背景下而开展的,如基于中华民族、中国国情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还有为什么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等等,这既考验思政教师的学识水平,更考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乃至思想觉悟。具体而言,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师与环境、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等都会产生系列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督导工作时要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和欣赏教学及管理中的特色和成效,更应着重和改进多边互动关系中的问题和不足,创新教学“督改”和教育“导化”机制,着手调研并督促规章制度落实及优化情况、教学环节管理及改进情况、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特别是着眼于“学”的问题,发力于“教”的问题,可以将督导工作转化为理念内化、行为外化的综合提升过程。

如高职学生在经受市场竞争生活的挑战和考验时,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冒失冲动或停滞不前的极度恐慌状况。如在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务工家庭背景下,留守学生、贫困学生、问题学生在高职学校仍占有较大比例。尽管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但日常生活中关注、爱护、帮扶他们任重而道远。此时,思政教师当然不仅单纯简单的旁观注视或为其减负代劳,而应付出更多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这种亲情和友情式的“爱”,让德困生或学困生感受“家”的亲切和温暖,进而弥补生活不幸的伤害和缺失,既能塑造健全人格,端正学习态度,又增强了他们生活自信心和安全归属感。尤其在思政理论教学活动中,不使班级集体和周边人群对他们另眼相待,让这些孤立无援的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动态过程中尽情展示才华,在坚定忠诚的信仰信念中发掘内在潜能,逐步培养解决矛盾问题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他们或许能够成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强者。此时,教师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称号。

当然高职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注重目标管理过程,那么思政理论教学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应当成为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重要参数。高职学生个性人格随着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校园环境所影响深化,伴随着学校和企业、行业、产业的进一步对接和融合,各种价值取向的碰撞和冲突也愈加激烈,有时学生是难以辨析和揣摩的。我们要督促教师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曾见证、推动或创造过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又接受、领会、把握着企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内质需求,更应该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八个相统一”原则,正视思想政治素养“内化”和“外化”“解惑”和“纠偏”“和谐”和“发展”“现实”和“未来”等问题,积极应用多方资源和各种必要手段和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高职思政理论教学督导工作,应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国方案力量,蓄力人才强国战略。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与发展同向,与问题同行,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红”,破解时局复杂及青春迷茫之“困”,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回归养成和教化的自然和真实,促使师生在自由生活中成长、在自主锤炼中成才、在自我实现中成功,共同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李伟.高校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11)

[2]吴芳.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7(16)

[3]鞠蓓蓓.从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J].江苏科技信息.2015(02)

[4]刘旭.关鹏.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体系重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08)

[5]陈芳芳.应用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现实审视与优化策略[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02)

[6]郭健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家庭科技.2020(06)

来源:红网

作者:邓春芳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