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且慢焦虑
2023-10-07 16:49:58 字号:

且慢焦虑

□胡亮

“焦虑”一词,社会学家的定义是社会成员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一种烦躁、不满、紧张的心理状态或不安全感,恐慌心理。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之下,一些人由此产生了诸多的无奈与纠结……

近日,微信朋友圈在转载一首打油诗:“收入不高假装富贵,文凭很高天天开会,加班加点吃苦受累,逢年过节亲人难会,号称白领自我陶醉,涨点工资全民反对,遇到专家还说延退,除了这行啥都不会,外表光鲜心都操碎,其中艰辛自己品味”——一些人矫情的牢骚与抱怨,说明干部群体正承受着程度不同的焦虑情绪和精神压力,必须及时正确地教育与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咛北大学生:“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即为官,就要厘清身份、甘于奉献、严于律己、敢于担当,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罗曼·罗兰说:“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干部焦虑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诸多领域找寻原因。我们要抛开客观因素,在众声喧哗中保持一份自警自省自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的思考。

个人以为,焦虑的干部大体分三类:一是“主动焦虑”型,过去有权滥用、现在“静观其变”;二是“后悔焦虑”型,过去潜规则的“福利”没享受,现在没机会享受了;三是“被动焦虑”型,被妖魔化、污名化,对社会评价、身份认同失去信心,人云亦云。干部焦虑主要表现在考核、升职、住房、养老、安全、干群关系、舆论监督、收入差距等方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叠加,使得社会利益结构、社会关系出现大规模调整和变动,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文化建设,导致出现了现代化进程中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信仰的危机,加剧了一些人对“官不聊生”“为官不易”的模糊认识,而这种焦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蔓延形成社会张力,给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为官不为”就是其一。

“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现。但也有一些人想着当了官就会“吃公家饭,好吃好喝伺候着”,就有权有势有名有利,就能五子登科、鸡犬升天,就会有人拍马溜须、供奉孝敬,就能以权谋私、为所欲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小九九”盘算得太多,物质的欲望就会膨胀,人生的目标就会失去航向,必须及时消除干部的焦虑,集小胜为大胜、集跬步致千里,让红色信仰的DNA健康成长。

作家梁衡说:“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无论你是国王,还是街头艺术家,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为政为官的根本遵循、行为规范和“精神享受”,以始终饱满的政治热情保持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不仅符合百姓期待,本身也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应有之义,适应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的必然要求,贯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官做人要时常想一想“当什么样的官、做什么样的干部”“弘扬什么样的作风、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追索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梦想”,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遵循“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生准则,树立“透明、高效、务实”党政新风。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干部干事有章可循,监督管理有理可依,干部不舒服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党的形象的感觉就好一点。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无数的正反面典型诉说着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干部如能“功成不必在我任内”,用手中的权力为社会造福、替民众谋利,则人民群众受惠,干部受拥戴,无尚荣光。反之,则人民群众遭殃,干部受唾弃,公信垮塌。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全面从严治党通过一系列的长效机制建设,可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力度,但更应增强和稳定干部的政策预期,减少或避免相应的思想和心理混乱。干部既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既要以事业发展前景加以引导,也要以合理合法的待遇给予关爱,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保障体系。要注意干部队伍内部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需求层次,增强制度的统一性、连续性、共享性,防止“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甚至于“只顾自己一任,只管击鼓传花”,既不求全责备、也不委曲求全,要通过公开听证、座谈讨论、民意调查等方式,把不同意见纳入决策程序,让“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消除可能导致干部焦虑的现实土壤,提升干部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让更多的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构建干部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正激励、正导向、正能量。

来源:红网

作者:​胡亮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