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莹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回信,勉励新时代青年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章中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如何立足我国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考验。这就需要青年干部深入乡土中国,聆听土地深处的回响,汲取智慧,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用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乡村勃发生机。
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势在必行。如今,中国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同时,某些城市扩张、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还在制约着乡村的有序发展。乡村振兴,不仅仅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还要留住美丽乡愁,展现乡村时代价值,这就需要深入乡土中国,重视以土地为纽带的乡土文明。
“乡土”是中国社会的“底色”,刻画出中国乡村最真实而本质的面貌。“乡土性”看似在消退,其实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走入乡土中国,才算是真正走进了中国基层社会。青年干部要拿好“放大镜”,关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潜移默化的乡村规则,一步一脚印,从实际生活中理解基层社会,在包罗万象的民间生活中捕捉传统乡村的复杂细节。
深入乡土中国,感受乡村的“诗与远方”,就要进一步擦亮中国乡村的时代“底色”。新时代青年干部要走出书斋,在村野和群众对话,在田野实践中开展鲜活的调查研究,在祠堂庙宇、广场村办、乡间马路上,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走进潜藏在宗庙祠堂、砖墙泥瓦里的村落秩序,走过山林田野,走过田垄巷口,在乡俗俚语、嬉笑怒骂中感知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探寻农耕文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要在山水相依的田园生活中,留住传统根脉,记住美丽乡愁,在乡村振兴的同时,把乡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同时,乡土社会也折射出城市社会发展的轨迹,要以乡村为镜,进一步探寻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思考乡村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平衡点,才能在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中拥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自觉扛起时代使命,深入乡土中国,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细心、热心、耐心答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考卷”,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梁莹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