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芙蓉国评论丨做人民的学生,笔墨之下有时代
2023-05-26 10:49:44 字号:

芙蓉国评论丨做人民的学生,笔墨之下有时代

47bc30a1-a027-4e26-a076-f439e7fb.jpg

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走向岳麓书院。

□谢伟锋

为什么而创作,始终是摆在中国文学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

对于“国之大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肩上有责、脚下有路。5月22日上午,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在益阳开幕,30多名全国知名网络作家、文学爱好者云集益阳南县“涂鸦村”罗文村,开展“新山乡巨变——网络作家益阳行”活动。

用文字点缀大好河山,用笔锋勾勒美丽中国,这是每一位作家心中不灭的火焰。在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把“人民”二字写大,无疑是秉轴持钧的关键。这一期“作家活动周”就是以“做人民的学生”为旗帜,力图以更加开放的空间、更加深刻的主题,让更多文艺工作者、参与者有触动、有收获。

湖南好,风景旧曾谙;湘江潮,卷起千堆雪。湖南是中国文学的沃土,也是作品创作的宝库。目光不必追溯很久,就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立波、康濯、蒋牧良、柯蓝等湘籍作家先后在湖南采访创作,完成了《山乡巨变》《水滴石穿》等重要作品,引起巨大反响。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老一辈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无疑给今天的文艺打了个样。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毛泽东同志当年给湖南第一师范的题词,放在当下的文化领域,依然振聋发聩。中华民族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共同书写。就文学创作而言,无论内容是朴实或是繁华,表达是婉转抑或激越,最终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核都是“人民”。而这也正是本次“作家活动周”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要义所在。

做人民的学生,就要走入广袤天地的“大课堂”。在益阳市清溪村,作家们见证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本图书珍藏馆落成揭牌仪式;听取了“人民艺术家”王蒙讲述“清溪一课”,感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参观了作家书屋,学习了周立波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创作精神,找到了“好作品如何传世”的清晰答案……深入到益阳这块湖湘历史文化滋养出的热土,作家们找到了一种归属和共鸣。这一场文学的“寻根之旅”,已然收获满满。

“来过湖南很多次,都没有这次根扎得深、没有这次走得远,也没有这次走得宽。”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铁流表示此次湖南之行收获颇丰;

“做人民的学生,作为一个作家来说这是必修课。如果离开人民,我们的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的文学也会失去读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委员王跃文如是说。

走出自己的书房与案牍,作家要多读“人民”这本无字书。此次湖南之行,帮助更多作家“理清创作思路,理清如何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而脚步更坚定,情感更饱满,思路更开阔。“做人民的学生”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鲜明的创作导向——人民有多“伟大”、文学就有多“滚烫”。当生动鲜活的人民群像汇聚成时代的精神气象,文学作品就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做人民的学生,笔墨之下有时代。对人民念兹在兹,文学才能寻到根脉。正如本次益阳市获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之乡”授牌,就让益阳找到了精神的原乡,“文学之乡”已然成为城市响亮的文化名片。当文学踏上“诗与远方”,文艺工作者不断获得精神洗涤、吸取人文营养,我们期待着中国文坛佳作迭出,迈向更加繁荣的文学新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