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评论丨见证汶川的改变 致敬不息的生命
2023-05-12 16:25:40 字号:

评论丨见证汶川的改变 致敬不息的生命

7dd98d1001e93901833abe01d7b27ceb36d196bb.jpg

“敬礼娃娃”郎铮今天已是阳光少年。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戴蒙

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敬礼娃娃”郎铮吗?如今,15年过去了,当年的“娃娃”已经长成1米85的阳光大男孩,爱打篮球,成绩优异,更有着坚定目标。(5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15年了,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仍是我们的揪心之痛。15年前的今天,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日子,那时全国人民通过电视上的新闻,感受着8.0级的特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川咆哮,倒塌的房屋和废墟里顽强的生命,替那些失去生命的同胞感到悲伤,也替那些不能再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们感到惋惜,感慨着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而15年后的今天,再看15年后的汶川,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时间见证重生,汶川而今从废墟中重新站立,“敬礼娃娃”郎铮等幸存人员也都迎来了新的生活,生生不息,令人肃然起敬。

重生后的城市更繁荣。如果你是初识汶川,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浓厚的小县城,是全国最大的羌族集中聚居区之一,有着植物活化石珙桐、动物活化石熊猫,一幢幢新房、一座座漂亮的学校、一条条宽阔的道路穿山越岭……但是如果你看过15年前满目废墟、家园被毁的场景,就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顽强,感受到国家强大的力量。国外媒体曾忧心断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这一难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时刻将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迎难而上,创造了今天的汶川。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传播防灾减灾的知识。

15年过去了,逝者安息,生者前行。15年前,他们是汶川地震幸存者;15年后,他们各自拥有五彩斑斓的人生。不仅是“敬礼娃娃”郎铮,那年5岁的朱宇失去左腿,如今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她说“学医只为帮助更多人”;舞蹈老师廖智,失去了两条小腿,如今装上义肢继续起舞,并创办截肢者康复工作室;15岁的王睿,失去右腿,后来选择成为乒乓球运动员,一路打进国家队,在京东残奥会上夺得女团冠军;音乐老师汤星月,儿时在地震中受伤,身高永远停留在了1.3米,她想对地震中去世的音乐启蒙老师说:“长大后,我成了您”。地震无情人有情,生命的意义贵在坚持,灾难留下创伤,但也教会人坚强,最困难的时候不是困难当下,而是挺过困难之后奋力绽放,迎来重生。

时光穿越苦难,也见证改变。浴火重生的汶川和汶川人时刻在激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勇于锐意进取,要坚守奋斗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奋勇向前。

来源:红网

作者:戴蒙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