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汤建军:长效“守护一江碧水”应力推绿色发展转型
2023-04-27 12:28:29 字号:

汤建军:长效“守护一江碧水”应力推绿色发展转型

南洞庭湖风光.jpg

□汤建军(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阳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监测站时,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他语重心长地强调:“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五年来,湖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精神,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采取一系列“关停退、改并转”等强有力的政策举措和专项行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治水管水用水成效显著。

长江湖南段这“巨龙脊背”再次挺起,湖南再现一幅天蓝山青水绿、漫江碧水壮美的水生态文明图卷。

但持续“守护好一江碧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全省仍然存在水生态环境长效治理难,水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芦苇砂石禁采、退养撤围、转产上岸渔民等稳定就业难,湖区产业结构优化难,生态资源合理利用难,“一江一湖四水”生态价值实现难,区域协同推进难等突出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应大力推动各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而且应从长效机制思考,以“守护一江碧水”殷殷嘱托为指引,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努力从文化、经济、制度等多个层面落实好《“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坚持标本兼治,积极主动自觉长久守护好一江碧水向东流。

(一)始终坚持生态文化建设引领,在思想层面推进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绿色转型。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灵魂所在,长效守护一江碧水,应该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经济行为的思想先导作用。

尽管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是面对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博弈时,有时还有人本能地存在经济趋利思想和只算经济帐、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思维惯性,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不足。

比如,长江十年禁渔中偷捕偷钓行为仍然存在,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运行不足,某些地方政府的环保监管仍存在以罚代治等纰漏,等等。当前,加快我省生态文化建设,总的要求应该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凝聚长效“守护一江碧水”的精神力量。我认为重点是两个。

一是充分挖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天人合一”“天人交融”“天行有常”“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生态思想,都需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通过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让这些传统生态智慧走进千家万户,入脑入心,抓好传统生态智慧武装公众工作。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和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

生态优先意识集中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生命主体的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视察张家口时强调,要加强生态建设,树立生态优先意识。

我们既应让生态优先意识普及教育进各级各类课堂,又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特别激励和引导各类新媒体加大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应该通过鲜活的生态价值实现成功案例和环保反面警示案例,教育公众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积极营造生态优先的浓厚社会氛围。

重点是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全民教育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宣传普及生态文化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建立一个生态文化全民教育体系。

主要包括五大体系,即从娃娃抓起的学校教育体系,动用一切社会公共宣传资源的社会公益教育体系,深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教育体系,注重社区公众参与的生态社区教育体系,从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着手的生态消费教育体系。

(二)坚持以生态经济发展为核心,在经济层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生态经济发展则可以给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化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

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在执行长江生态保护政策上还存在的“一刀切”现象,如以简单的问责、罚款代替环保问题整改,以粗暴的关停代替化工企业退出机制建设。

基于这些问题,要精准理解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摒弃过去“一刀切”恶习,实事求是地结合湖南“一江一湖四水”之实际,夯实长效“守护一江碧水”的经济基础,把握好发展生态经济三个重点。

一是构建各类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生态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理应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前,我省积极探索区域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工作,大力推广全国先进和我省东江湖生态价值实现的典型经验,着力构建各类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水中经济、林下经济、山上经济,实现水资源、林业资源、生态农业资源等合理开发利用,打好生态农业牌、生态文旅牌、枢纽经济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是加强生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生产和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我们宜以“五好园区”建设为契机,既应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公共性投入,加大对低碳产业、低碳企业、低碳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园区的绿色转型;又应积极引进我国成熟的环保治理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针对特有的生态资源利用以及工业企业节能降碳需求,开展关于秸秆、芦苇、竹产品等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绿色化工园区的环境治理技术等针对性强的生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应丰富绿色产品服务供给,创新低碳消费场景,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

三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源头控制,加快湿地生态修复,切实改擅长江流域人居环境。

重点在于构建和完善“一江一湖四水”为中心水系,“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的水战略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建立生态问责追责制度,切实提高长江流域生态质量。

还有就是积极探索芦苇的生态化再利用的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提高退捕上岸渔民、关停并转企业人员的转岗就业安置水平,不断推进长江流域百姓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营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等,以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效养成公众绿色生产生活的生态习惯和生态素养。

(三)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制度层面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绿色转型。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湖南在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时,需高度重视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此推进生态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型,用新路径新办法解决“守护一江碧水”中的新问题,如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考核制度、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等制度建设难题。

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长效“守护一江碧水”的制度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建设。

总的来说,按照“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为脉络,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的水战略格局,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环保责任,全力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

二是大胆探索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既应探索构建“湖南+湖北”洞庭湖流域与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省份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购买生态产品或发行生态环保专项债等方式,实现洞庭湖流域生态治理;又应积极探索构建“洞庭湖生态绿色指数”统筹省际间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用于水资源环境修复等。

三是大胆探索建立环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目标考核制度。

将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及其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等纳入环洞庭湖各市县(区)生态领域保护和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以及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等。

四是大胆建立生态建设常态化联合工作机制。

破除行政区划,建立长江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协调解决跨地区、跨流域重大环境问题;加强流域、区域内环境监测的合作,加强环洞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省域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区域农业、文旅、物流等产业协作等。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