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君子”作为中国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化身,承载了人们对有修养、有能力、有品味、有追求的人的美好向往。尊崇君子,学习君子,以君子为目标提升自我、成风育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君子文化,其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既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整体特征;又有“君子不器”“君子务本”“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价值导向;还有“君子九思”“君子三畏”“君子三戒”的具体要求。当前,我们正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需要对君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陶冶时代新人。
以“士当弘毅、任重道远”的君子之志坚定青年远大理想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文化以其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深沉的使命感,被学者称为中国文化的“脊梁”。“士”与“君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称,自孔子开始就有着传承文化、标榜价值、献身理想的崇高色彩,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朝闻道,夕死可矣”“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等等。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君子”的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中国文化才得以历经朝代更替而始终绵延不绝。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需要我们将君子之志融入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在古代君子贤人的感人事迹中,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弘道传薪、治国兴邦当作自己的使命,自觉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德塑造青年健全人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为《易经》所作的这两句注解,充分体现了君子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君子的“德”是顺从自然、听从内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典范,就因为他时时注重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我,影响他人。青少年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今天的95后、00后青年更加崇尚个性、张扬自我,在如何“克己复礼为仁”,自觉地约束自己、提升修养,尤其是以自己的人格修养来影响他人方面,还有着力提高的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这就迫切需要发挥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德对青年的启发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以“格物致知、齐家治国”的君子之才锤炼青年过硬本领
《大学》中有三纲要、八条目。三纲要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儒家文化“内圣外王”“知行合一”主张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通过内在的修养,提升外在的能力,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在这一主张下,也强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君子好学之乐,于“学而时习之”中找到一种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快乐。在儒家的这一思想指导下,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巨人闪耀星河,如韩愈、苏轼、王安石、文天祥、岳飞、张居正、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等。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它正代表着古代的君子具有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要“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这就需要进一步弘扬内外兼修、事理皆通、格物致知、齐家治国的君子之才,引导青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做到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结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兼备,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长才,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以“浩然之气、不胜其大”的君子之风营造青年和谐身心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世有言:“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在儒家看来,拥有君子之风的人心胸豁达、格局高远,不怨天,不尤人,彰显建立在自知之明基础上的自信豪气,并能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集仁礼义于一身,经得起艰难困苦和各种诱惑考验,于穷、达之间坦然置身,对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抱以乐观,也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并分享。儒家正是通过以仁为本,礼乐为用,让君子直面现实万象而形成一个和谐自足的世界。当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少数青年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引导青年培养“浩然之气、不胜其大”的君子之风,正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坦然面对艰难困苦、风雨挫折,正确对待得失起落,在不断迎接挑战的成长之路上,涵养从容平和、乐观自足的内心世界,在身心和谐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君子之交引导青年人际交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君子注重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提升修养,而与朋友的交往又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方面。在儒家文化中,交友并非随意而应有所遵循,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等等,都强调君子交友应当慎重,应该基于志同道合而不是利益交换,其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最为明确地表达了其中心意旨,即通过交友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传递社会正能量。当代青年性格活泼、思想单纯,人际交往整体良好,但一些青年不善沟通、不会沟通,也有青年因交友不慎而导致生活烦恼或造成伤害、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中“益者三友”的名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交友观,对青年交友同样有直接指导作用。这提示我们需要弘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君子交友观,让在正确对待世界人生、积极为国为民等方面的志同道合者团结在一起,让青年择善而交,达到“人伴贤良品自高”的境界。
(作者:谢志远,湖南工商大学数字传媒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周芳书,湖南工商大学数字传媒与人文学院研究生)
来源:红网
作者:谢志远 周芳书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