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2023-08-22 16:24:37 字号:

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丁桂馨(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 刘婷(湖南科技大学国资处处长,空军工程大学博士)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作出“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指示要求。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力量,也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通过经验观察发现,影响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的因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农民自身原因。因此,农民核心素养提升不仅需考虑外在的体制机制优化,也需着眼于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意识的培育。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设。

一、建立健全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的组织保障

基层党组织力量的发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设同样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为此,应建立健全县域三级党组织带领农民进行环境整治和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促进农民参与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纳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县域人才回乡发展激励计划,鼓励乡村致富能人、新乡贤、回乡创业者竞选村干部,吸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进入基层党组织。统筹空心村党建示范区建设,以乡村党组织力量引导村民以宅基地的有限使用权、土地林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入股,再造空心村“老、弱”残值劳动力的市场主体地位,以村社内置金融打造村党支部组织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经济力量。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搭建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平台

统筹城乡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城郊村、中心村、植被丰富地区森林小镇的特色产业、产业园区打造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清洁能源+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空心村现代农业主体及其规模化粮食生产经营推广。挖掘粮油主产区农耕文明的教育和怡情价值,借鉴日本稻草艺术节创意,统筹中小学劳动教育、农田基地建设和农业多元化功能发挥,提升种粮户的兼业化机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光伏+治沙、盐碱地和石漠化等荒地的光伏+种养业和生物质能作物种植。构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高效率商业体系,以百业兴旺搭建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的历练平台,提升农户的经济建设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内生性力量。

三、构建淬炼农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参与机制

将农民参与作为基本要求列入县域内绿色低碳+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村集体经济是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选择。为此,应加强国家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对村集体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村“两委”干部组织农民成立综合性的农业合作社,以集体的力量对接农业生产的农资采购、生产技术运用、绿色有机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销售服务等市场环节,改变个体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低下的困境,以此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经济。完善合作社内部利益互洽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防止个体农户间“丰产贱卖”的恶性竞争行为,以社员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高昂社会和经济成本倒逼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完善乡村特色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形成农民参与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诚信激励机制。

四、构建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素质和意愿的教育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此,应从战略的高度构建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素质和意愿的思想教育机制。一应构建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价值、体现县域自然与历史资源禀赋的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体系。通过网络视频教学、驻村面对面培训、技术特派员等渠道,提升农民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产业市场品牌塑造所需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的行动内化机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特色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文素养。三是构建青年农民国际交流机制,培育现代农民的国际视野。四是建立易返贫人群的技术帮扶体系。五是建立新媒体宣传体系,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央“三农”相关的大政方针和绿色低碳+特色产业致富典范的舆论宣传,实现扶智和扶志的有机统一。

五、构建农民主动提升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利益激励机制

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是推动农民主动提升自身参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现实动力。为此,应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一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外部资源”一定要与农村“内部资源”合作,与农民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产业示范区+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租赁联结、销售行为联结、产权联结、技能服务联结、雇佣劳动联结等方式拓宽农户收入渠道。二是县政府应组织专班指导各乡村集体与企业的契约签订,防止“不平等条约”导致乡村自然资源价值链中的“精英俘获”、资本伤农、欺诈行为和农民入股资源资产价值低估等现象。三是县域统筹各乡村自然资源的综合性系统开发,以在地化的共享经济带动农民分享第二、三产业带来的收益;同时村集体以按贡献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兼顾“老、弱、困”群体,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红网

作者:丁桂馨 刘婷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