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网络中国节·七夕 | 浪漫是一种民族风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2023-08-21 20:16:59 字号:

网络中国节·七夕 | 浪漫是一种民族风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微信图片_20230821185530.png

每年“七夕”之际,长沙街头都浪漫无比。(资料图)

钟星

星朗月明,草木飘香,一年一度的七夕悄然而至。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吟咏爱情,传递关怀,共赴一场全民参与的浪漫盛典。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的双数重合,不仅寓意“双七双吉”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七夕,从它诞生之初,就是一个交织了多种情感因素的动人合集。

古诗词里的七夕,将爱情的千姿百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李商隐“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的思念里,窥见与爱人重逢无望的遗憾;在罗隐“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的欢笑中,品尝人间小确幸的怡然自得;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等待里,感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孤独里,体味深情无法吐露的黯然神伤……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脉络里,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约定中,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浪漫情怀,穿越时间的桎梏世代延续。每一个飘着粉红泡泡的七夕夜,每一处七夕氛围感的布景,都在诉说着:浪漫是一种民族风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微信图片_20230821190115.png

“鹊桥相会”无人机秀。(资料图)

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写下: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起舞,比翼双飞,到钱钟书与杨绛文坛伉俪,默契相守;从白娘子和许仙人妖相恋,历经磨难终能厮守,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上相互扶持,生活中相濡以沫……古往今来,爱情作为一种绵延不息的民族风格,抵达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内核。那些至纯至净的爱情故事,也持续影响着世代国人。

湖湘名人的爱情故事,同样镌刻着崇高的浪漫基因,更在文化上传承着地方特色。岳飞忠贞为国,妻子杨氏在其被害后,为了表达思念和对忠贞爱情的坚持,选择了自缢。这种忠诚与果敢,正是湖湘地区浪漫文化的真实写照。沈从文在上海公学任教时与大家闺秀张兆和相识,他在情书里直抒胸臆: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后来凤凰古城潺潺的溪流中,始终流淌着这一爱情绝句。范仲淹对妻子杨妃从外貌到内在的认识转变,勾勒出真爱的轮廓;聋哑人杨洪基和妻子肖肖通过手语和书写交流,克服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这些故事背后是不同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却都是湖湘地区浪漫文化的一种延续。

牵牛星、织女星的拟人化命名,一开始便寄托了古人“男耕女织”的朴素理想。而由此串联起来的七夕民俗,使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天,人间的女孩摆上时令瓜果,乞求织女能赋予她们娴熟的针织女红技法;江浙一带居民会制作巧果,与家人朋友一边赏月,一边食用;乌鲁木齐等地的农民举办“青苗会”,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见,七夕节的浪漫并不局限于爱人之间的交流,还渗透进更广泛的社会肌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一特定时间的召唤,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寻找头顶星空里那对久别重逢的夫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和文化记忆。

微信图片_20230821190156.png

“荷花月老”为有缘人赐福。(资料图)

然而,浪漫情怀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如何表达浪漫,如何传递情感,也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应运而生的网络中国节,将这一古老传统与现代互联网元素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让中华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发送电子贺卡、分享祝福,互联网送花、网络情侣游戏等更是连接了情感纽带。这些数字化的情感表达方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不仅便捷了沟通流程,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使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穿上具有时代感的新衣。各地景区更是各显神通,不仅布置浪漫灯海、花海、玫瑰园等主题场景,还组织举办凤仙花染指甲、制河灯、穿针引线等传统活动,让习惯穿梭在高楼大厦里的现代人,回到古代的淳朴社会,共同感受旧时光里的节日氛围。传统的浪漫情怀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延伸着我们的感官体验,也拓展了文化的传播边界。

追求浪漫,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民族风格,也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从古代神话传说到现代名人故事,从线下情侣互动到线上打卡祝福,在传统浪漫与现代科技的交汇点,七夕佳节,变的是传递情感的形式与手段,不变的,是根植于民族血脉中,那一缕永恒的中国式浪漫。

来源:红网

作者:钟星月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