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展示的非洲水果。
——中非经贸博览会系列评论之三
□谢伟锋
山海情深共话发展,中非合作再谱新篇。如火热的天气一样,热闹非凡的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正在湖南长沙举行。在距会场仅10公里的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内,尝埃塞俄比亚咖啡、品南非红酒、吃肯尼亚牛油果……长沙市民在家门口享地道的非洲风味,这亦是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简称交易中心)的发展成果很好地惠及于民——这一模式就好似一座桥梁,让非洲的优质商品能够以“快车道”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市场,使得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得到更高品质的对接。而这,也是“民之所需,行之所至”的最好诠释。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规模超大的“世界市场”,中国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尤其是这个国家正稳步走向现代化,释放着无穷的发展红利,蕴藏着无限可能,为非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2年至2022年近十年间,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贸易额翻了一番,由28.4亿美元增至53亿美元,并且连续6年实现正增长。国家有宏观数据,省域同样是风生水起,长沙海关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湖南对非洲进出口总额27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5%。这其中,交易中心可谓功不可没。
一种理念之所以应者云集,是因为它引发了携手合作、共享发展的时代共鸣。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在2021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就被纳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湖南自贸试验区的三大任务之一。有全局也有一隅,交易中心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是湖南打造地方对非合作示范高地和中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创新探索——这项成果的达成,不仅是投入多少资源、消费多少产品、给予多少帮助,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中非之间的比较优势,畅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就此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生动局面。
在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来自非洲的主播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收获满足,让不断改善的民生福祉成为铿锵落脚,这正是发展的初心所在。从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会场往更广袤的地方去眺望:咖啡、大豆、芝麻、花卉……越来越多来自非洲的优质农产品走进包括湖南民众在内的中国家庭,受到国人的喜爱。“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做生意”和“惠民生”并驾齐驱。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的丰硕成果再次表明:经贸合作始终是解码发展繁荣的关键钥匙,当更多非洲农产品等走进中国百姓的生活,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与美好生活“湘”约。从地图上看,中国与非洲之间相隔万水千山,经贸合作要在新阶段取得新成效,无疑是需要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美好的背后,总有人在默默付出——湖南地处内陆,为了打破“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影响,湘粤非铁海联运等物流通道走在了前列。当一趟趟铁路班列和一艘艘远洋货船创造了更多跨海达洲的选择,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买到来自万里之外非洲大陆的优质农产品。近十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推动下,中非农产品经贸合作已步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对于未来,我们则充满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