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6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调查研究是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坚定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将调研“目光”对准基层,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好“加减乘除”法,力争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
在调研力度上善做“加法”,大力践行“知行合一”。当前,部分调查研究常常在选题上不加思考,贪大求全,但真正到了调研环节就会发现“老虎啃天无从下口”,最终变成匆匆“走过场”,实际成效大打折扣。人民就是江山,调查研究的关键是要问计于民,厚植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农村、农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切实增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真正弄清楚“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群众做什么”,为服务群众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想方设法地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为农民帮急事、解难事,在农村基层这一方天地里怀着满腔热忱干出一番成绩来。
在调研形式上勇做“减法”,及时避免“走马观花”。做好调研的基础是真实。如果看到的全是精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听到的都是“标准答案”,调研就会走形变味、脱离实际。如此调查研究,不仅无法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更会增加基层负担、影响上级决策、失去群众信任。作为调研方,要防止调研开展的兴师动众、形式展示的铺天盖地、成果收获的寥寥无几;要多采取随机走访、明察暗访、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提高调研行动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既保证调研效果,又不给基层添负担。作为被调研方,要本着“来调研就是帮解决问题”的导向,敢于自我亮丑揭短,不怕“引火烧身”,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再梳理、再检查、再核对、再完善,做到讲问题不遮不掩。
在调研成果上多做“乘法”,真正强化“结果运用”。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需要我们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文化、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保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开展调研,在条件好、发展快的地方及时发现和总结新鲜做法和实践经验,把点上的工作经验推广为面上的调研成果;在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范围大小,分层分类进行梳理,对于短期能解决的及时“解题”,对于短期不能解决的着眼长远、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确保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在调研整改上敢做“除法”,有效破除“疑难杂症”。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调研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汇总,特别是对具有普遍性、制度性和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调研发现的问题,及时纳入检视问题整改清单,进行透彻研究,找准根源和症结,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出有效的破解措施,并形成格式统一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成果转化运用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同时,充分利用“大督查”工作格局,组织精干力量在调研课题完成后,开展督查督办、跟踪问效,及时发现、解决新的问题,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切实做到“开展一次调研、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套机制”。
来源:红网
作者:张庆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