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智库从事的是高层次政务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影响党委政府决策,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准确把握趋势才能谋求战略主动。前瞻预测是智库服务决策的基本技能,也是智库自身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放眼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框架下,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根本任务,分析面临的形势,看清潜在的走势,把握发展的大势。综合研判,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呈现六大趋势。
趋势一:强化质量为王导向——核心词是“超越”
千变万变,质量为王永不变。未来,我国智库将在党委政府持续推动、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外部竞争有力倒逼、社会氛围日渐浓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更多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智库成果的质量与水平。
1、强大国家推动智库研究成果质量走高走新
自2013年我国开启智库建设新阶段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智库建设动能强劲、热度不减、愈加深化。我国智库建设已从前期立机构、建队伍、办活动、造声势为主要特征的扩张型发展,加快转向至以出成果、提质量、扩影响、求实效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呈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规律与进阶轨迹。智库产出的成果越来越多,获得领导批示的数量、层级和肯定程度不断上升,进决策、进文件、进实践的导向日益鲜明。未来,随着党委政府对智库辅政需求与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专家学者研究技能的日渐娴熟以及智库建设推进机制的日臻完善,我国智库研究成果质量必然越来越高,与世界先进智库的差距不断缩小,具有思想分量、对策质量、价值含量的成果体量将持续增大,智库服务包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和高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必然实现。
2、专业东家驱动智库研究成果质量走高走新
智库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相伴而生,一个是供方、一个是需方。党委政府为智库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施展舞台与强大支持,是智库的“东家”。近年来,随着决策的复杂程度、风险系数不断提高,对智库成果客观性、预见性、战略性和操作性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党委政府的学者型、创新型决策者日益增多,普遍知识化已成常态,不少重要决策层成员既具有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又具有很强的政务场景把控能力,掌握了丰富的决策资讯,对智库成果的优劣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和洞察力,缺乏胜人一筹能力的智库很难得到其真心认同。此外,政策过程对智库成果多元化需求的增加,要求智库开发形式多样的智库成果及服务,加剧了智库提升成果质量的压力。
3、精明买家撬动智库研究成果质量走高走新
智库的“买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委托智库做研究、购买智库成果的决策部门;另一类是发布课题项目的智库管理部门。前者主要是按照思想市场逻辑运行,高度强调权利义务、结果导向、交付质量及论质取酬,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智库成果难以通过评审验收;后者则主要是按照行业契约逻辑运行,未达到结项标准的成果无法顺利结项,并可能纳入未来课题承接资质黑名单。在职业伦理、财经纪律、程序控制、效能审计、实践急需等多重约束下,这两类“买家”对智库成果质量的全流程把控日益严苛,通过“杀熟”过关的空间日渐压缩,不达标不放手的“缠斗式服务”将成为质量管理的常态模式。要求智库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技术、专业知识与本土认知,提供与资源支持对等甚至超值的智库成果。敏捷咨询、即时咨询、现场咨询、介入式咨询等轻便化交付需求日盛,倒逼智库必须提供更高水准的智力服务。
4、行业专家拉动智库研究成果质量走高走新
随着从事智库研究的队伍日益庞大,智库研究的能力日益提升,以及学术成果与智库成果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往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智库研究的热情逐渐被激发出来,学科交叉的能力日益 强化,选题的新颖性日渐突出,紧贴需求的意识不断浓厚,统筹服务中央与地方的观念愈加普及,有力地推进了智库研究上水平上台阶。部分研究人员既能站上哲学的高度,又具备理论的厚度,还拥有实践的深度。未来决策,有更多“卡脖子”“卡脑子”的问题需要智库来聚焦破解,更多研判风险、战略伐谋的任务需要智库来担当,要求智库专家具备快速学习能力、调研建模能力、精准解题能力、落地协助能力,还要锤炼出智库成果的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多元化渗透能力,以及传播带货、推流聚合能力。
5、智慧管家带动智库研究成果质量走高走新
好的运营机制就是智库最好的管家。实现智库制度现代化是新型智库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体制内智库因缺乏竞争与市场洗礼,内循环较为严重,难以适应外界的敏锐变化与决策需求,与同为从事知识服务业的咨询公司差距日渐拉大。信息技术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构未来经济与社会形态,对智库的运营方式与成果生产方式带来直接影响。智库须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以产出优质智库产品与服务为方向,进行流程再造。未来,我国智库将以“推动形成符合智库运行规律、灵活高效的“现代科研单位管理体制”和新型智库研发机构为目标,适应个性定制、市场细分、小微咨询等趋势,推进深层次的内容创业,加强智库产品的用户管理,加快智库运营的迭代升级步伐。在组织形式上,将进一步冲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有条件的高校智库等二级单位转制,取得独立的事业法人或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在项目管理方式上,经费包干制、智力报偿直达个人账户、免发票报销等灵活支付制度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趋势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核心词是“效能”
智库标准化是指在智库管理与建设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务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改进智库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通过统一化规程、程序化控制、精细化考核实现智库的规范化运作,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效能。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标准化体系是智库建设走向成熟的标志。
1、智库标准化意识将切实得到加强
标准化在智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重视标准化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调要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并为未来1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设定了目标和蓝图。智库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重要领域,必然要纳入到标准化工作体系中来。近两年,我国智库的建设者、管理者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智库标准化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义。202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创推出了《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迈出了构建中国智库标准化体系的重要一步。未来,精细化管理必然是智库标准化管理的内在规律性驱动,重视标准化、推动标准化、参与标准化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必然得到显著强化,有什么样的智库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智库质量将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
2、智库标准化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标准化体系是推进标准化的基本参照系,但智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种类来看,有智库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从主次来看,有智库核心标准与配套标准。从内容来看,有智库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和智库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其中,智库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包括智库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等模块;智库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包括智库合同管理标准、人力资源标准、设备设施及用品标准、财务管理标准、信息标准、职业健康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等模块。此外,智库标准化体系还包括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估与完善等执行性模块。未来,随着智库标准化工作的加快推进,我国智库的标准化体系将以服务业组织标准体系为基准,由主管部门、标准委员会、智库单位、智库专家共同参与,按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协调性和适用性要求,研制出适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的智库标准体系。
3、智库标准化推广将广泛得力开展
标准化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的特质,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当前我国开展智库标准化推广已具备良好的条件与时机。《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作为我国重要的智库子标准,已于2021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未来,我国将在加快推出新的智库分领域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标准推广的原则、目标、任务、方法、途径、程序,在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开拓创新中不断扩大标准推广的范围、数量与深度,努力协调好上层级和下层级标准,形成统一化、长效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构建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和持续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将标准明细落实到智库的研究、运营与服务全过程,在系列标准的导引下,实现职能模块化、责任具体化、事务流程化以及考评科学化,助推智库高质量发展,引领智库服务走向价值链高端。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系《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6期封面文章节选之一)
来源:红网
作者:周湘智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