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南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干部“能上”容易,“能下”才见作风。具体到地方,要用好“评”“绩”“稳”“劝”“通”“动”这个“六字法”,推动领导干部“能上更能下”,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从“评”入手到“绩”落脚。对被调整对象,应当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不是凭空想象怎样就怎样,要严格对照德能勤绩廉记分标准,从一件一件“事”上入手,在日常工作“绩”上落脚,客观公正公平反映个人情况。对一些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适应的现象,尤其是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懒散躺平、推拖绕躲,严重贻误事业发展的,要对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真正推动干部“能上更能下”。
从“稳”出发到“劝”落脚。针对被调整对象,要围绕下称呼、下档次、下台阶、下面子、下收入等“敏感神经”,从政治生态大局出发,采取政策宣传、组织谈话、纪委介入、公布事实、追究责任等手段,让存在一定问题、但还不到严重违纪违法程度的干部从领导岗位调整下来,着力解决领导干部“能下”这个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对明显不适宜担任现职的,要列举典型案例特别是身边发生的案例,同时注意把握与问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组织处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度的关系,努力形成制度合力。要在适用范围上稳定大局、在具体情形上严格干部管理标准,体现严的主基调,不耐其烦“劝”,让干部心悦诚服地“能上更能下”。
从“通”出发到“动”落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出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专门规定,采取有力措施,极大推动了干部队伍整体面貌的改观。针对被调整的领导干部,要引导对方从政策法规、上级要求、下属反映、群众意见、问题大小等方面权衡利弊,并结合其政治表现、理想信念、斗争精神、政绩观、执行组织纪律、担当作为、能力素质、工作作风、道德品行进行分门别类,谈心谈话角度则从个人、家庭、单位、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推心置腹,用“动”的责任感做通思想政治工作,让“能下”成为一种自觉。
以“六字法”推动领导干部“能上更能下”,并不是为“下”而“下”,目的旨在激励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忠诚履职、担当尽责,教育干部增强组织观念。要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大力破除“官本位”思想,创造有利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其借鉴效果和标杆作用窥见一斑。
来源:红网
作者:胡南春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9/22/1185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