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级重要发展片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域内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进一步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对于“守护好一江碧水”、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提出的第一项全团建议就是《关于进一步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建议》。最近,国务院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持续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国家发改委支持和指导下,湘鄂两省抢抓国家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正在共同编制《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此,湖南省省情研究会组织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和湘鄂两省相关领域的领导,围绕“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区的绿色发展,就洞庭湖区高质量发展大事和湖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守一江碧水”的重要论述和本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现联合红网论道湖南频道联袂推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这一要求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完全契合。如何做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守护一江碧水”不仅要守护好一山一水,而且要守护好山山水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考察东北时又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海南他指出要让孩子们在清洁的河里游泳,考察黄河时又要求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禀赋特征了然于心,而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坚定不移。生态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生态环境治理必须树立大局观、全局观,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这样才能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取得最优生态治理绩效。而过来一段时期,我们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成效,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各自为政、多头治理,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可见,我们要“守护好一江碧水”,就不能就水论水、就水治水,而应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的共生关系,提出系统治理方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守护一江碧水”不仅要解决当务之急,而且要收到长远之功。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峰的叠加期,加之市场经济转轨的负面影响,导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难堪重负,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一旦破坏则无法逆转,维护生态体系,保护环境资源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因而,“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是当前所需,也应是千秋大业。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对长江和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治理,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长江生态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保护必须打持久战,务必要革除突击式治水、运动式环保的积习,转变一阵风、应付性的环境治理工作作风,不能因少数区域、某些时段的部分指数达标了,就以为大功告成,一劳永逸。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江碧水才能守护得住、守护得好、守护得久。长江流域如此,全国其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此。
“守护一江碧水”不仅要克尽政府之责,而且要聚合全民之力。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责。无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我国长期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治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依赖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合作。众所皆知,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问题在岸上,症结在产业和企业,根源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一江碧水的守护不是政府一次几次管制、一次几次整改就能达成的,它不仅仅是沿江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民共同的事业,它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岳阳市在两年多时间能取得“守护一江碧水”的诸多成效,也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配合支持。朱再保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公益环保事业,成为市民的一根“标杆”;江豚保护协会等一大批志愿者,投身义务环保工作,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很多企业和群众选择了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大局、服从长远。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做好规划者、引导者、培育者;企业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经营;公民个人要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绿色生活习惯,这样多方主体合作,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格局。
“守护一江碧水”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且要优化社会治理。
一江碧水的守护作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制问题,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涉及民主的问题。据相关报道,在目前长江经济带小城镇生态治理过程中,一些县镇因采取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缺乏小城镇企业、居民和环境保护组织等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和监督,县镇两级政府在工作方式上,往往就通过环保部门、安全生产和城管部门对辖区内污染企业与个人实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制和“运动式”检查。这样的工作方式显然是落后于时代的,是缺乏科学性、民主性的,从而严重制约了该小城镇的生态治理绩效,也影响着该小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守护好一江碧水”,为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好标杆和典范,在治理方式上不仅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而且要综合运用好市场调节、技术创新、经济杠杆、法律约束、舆论引导等社会治理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
“守护一江碧水”不仅要实施生态保护之策,而且要走好绿色发展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要“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仅是为单纯的守护,不是要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要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是不要发展,是要以大保护、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是不搞破坏性开发、无序开发和超范围开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的问题。因此,“守护好一江碧水”当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深入认识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形成的新的增长点,努力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我们不少地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也乐享了美丽经济,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过去岳阳市沿江一些非法的小码头,不仅损害了宝贵的岸线资源,而且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大力整治,资源整合,港航物流优势正在显现。城陵矶港将原本的6个泊位浓缩成2个,使用岸线从1000米缩短为250米,但装卸效率提升70%,装卸成本降低25%,绿化率达46%的城陵矶港变成了公园景观式港口,百年城陵矶老港由“散、堆、撒”露天作业华丽变身绿色型、集约型、高效型现代化港口,为湖南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增添了风采。
【作者简介】刘宇赤,中共岳阳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教授,岳阳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岳阳市社科智库专家,湖南省省情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社科课题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120多篇。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宇赤
编辑:陈乘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4/11/1110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