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国筑底,为人民造福。
每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下团组,看望全国政协委员,参与相关讨论。这一固定的行程安排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之一。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北京友谊宾馆,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其中,不少细节信息值得一一梳理。
10年的惯例
协以成事,商以求同。
与人大代表团以地区划分不同,政协的界别设置更多呈现行业、党派等特点。很多媒体热议的两会选题,正是来自于政协委员的会场声音。
回顾过去十年,在参加相关界别的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针对不同“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发表重要讲话。
比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型政商关系、关心尊重知识分子、文艺创作、学术创新等,都是在相关场合提出的。这些都呼应了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民盟、致公党等界别联组会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政协委员的联组会时,重点就保障人民健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了指示和要求。
这些重要讲话,既释放了清晰的政治信号,回答了当年社会各界的重要关切,也锚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那么今年两会,总书记的关切在哪呢?
3个打底字
今年的总书记下团组时间,看望的是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全国政协委员,在听取了7名委员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聚焦了三个“底”字——底气、底线、托底。
在谈及发展底气时,总书记一连用了五个“有”。
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五个“有”,全面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行”的问题,进一步回应了一些最近国际共同关心的发展疑虑。
在谈及粮食安全底线时,总书记语气铿锵地指出,“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他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在谈及社保托底时,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对于一些“蛀虫”“害虫”绝不能手软。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综合分析,这三个“底”字无不与人民相关,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因为,发展底气关系人民伟力,粮食底线关系人民饭碗,社保托底关系人民福利。
2张暖心图片
在这次联组会上,有两张图片让人印象深刻。
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了悬崖村的新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他拿起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摇摇欲坠的藤梯;另一张是今日的钢梯直入云霄,乡亲们走得踏实、走得稳当。
▲ 益西达瓦在联组会后展示“悬崖村”照片。(李晗雪 摄)
路,对悬崖村的乡亲们来说是希望;对于治国来说,是情怀缩影,是民本体现。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悬崖村的新闻报道时说,“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之后,各地拿出了真抓实干的作风,解决了一个个“老大难”“急愁盼”问题。
在会上,益西达瓦动情讲道,“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这就是民心所向。
犹记得那组刷屏画面:总书记在大凉山考察时,乡亲们唱着歌送了总书记一程又一程。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政党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实践,不断回答、阐释这一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的理论观点。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两会是窗口,思想是心声,行动是启示。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什么是大情怀?这就是大情怀。
大情怀之根本在于许国为民。它折射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拳拳之心,诠释“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之责”的铮铮誓言,对应“我是人民勤务员”的初心之诺,引导“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示范。
每年两会,我们都能感受到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河北阜平到“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湘西大山深处到沂蒙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在各种指示批示中,“人民”二字强调得最多、分量最重。
“政者,正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中国之治”的逻辑中,“人民”二字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对应根本力量、根本宗旨、根本动力。人民性对应根本标准、根本理念、根本方法。人民利益至上是群众史观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与实践原点,也是治国理政的始点与归宿。
从应对变局的发展“底气”,到端好中国饭碗的涉农“底线”,再到人民生活安康“一个都不能少”的“托底”部署……这一个个坚实厚重的打“底”字,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底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心中有民,春暖花开!
来源:红网
作者:文峰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3/09/1098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