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解读丨文艺要看见每一位人民背后的辽阔大海
2021-12-17 10:42:55 字号:

解读丨文艺要看见每一位人民背后的辽阔大海

dde0112d-f5a3-410e-89c6-809f9032e72f.jpg

▲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用三个精炼的排比,生动而清晰地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

文艺源于人民。

正如人民创造了历史,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文艺本身,同样也是人民创造的。

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正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一件一件鲜活的事,汇聚起了这部跃动着点滴奋斗的人民史诗;也正是有了这部人民的史诗,才有了文艺创作的丰富矿藏,有了众多触动人民心弦、触发磅礴伟力的文艺作品。

那些从百年历史中走来的作品,那些动人的人物与故事、唱曲与诗词……不论外表朴实或是繁华,表达婉转抑或刚劲,聚焦个体还是宏观世界,剖开内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精神内核——人民。

在这些作品中,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

这正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特别之处——如果文艺工作者,就是在沙滩上寻找美丽贝壳的人;那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更明白,手中捡拾的美丽贝壳,全都来源于身后整片人民的大海。

也正是源于这一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从人民伟力中奋起的我们,更明白人民的重要意义。

就像孩子对母亲的反哺,源于人民的文艺,更要为了人民。而这,也正是百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所遵循的创作准则。

从革命时期,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着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到建设时期,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再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用一部部作品、一首首曲调,激励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文艺创作,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src=http___wx1.sinaimg.cn_large_005HbLlTly1gm4s7pqbs6j30t80jiqt6.jpg&refer=http___wx1.sinaimg.jpg

▲ 《大地颂歌》剧照。

今天,我们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为了人民”也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这也意味着,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仅仅捡拾贝壳远远不够。

如何更好地“为了人民”?一方面,要把手中美丽的贝壳更好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每一枚贝壳,来说出整个潮汐、说出整片大海。

生动鲜活的时代描摹,最终要凝成时代的精神气象。就像“为时代而颂,为人民而歌”的歌舞剧《大地颂歌》,把“精准扶贫”的思想闪光融于十八洞村生动而具体的故事,以一隅讲湖南,以湖南见中国,既见精神高度,又有传播广度。我们的文艺作品,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答案清晰可见——“让文艺属于人民”。

回顾百年历程,能否表达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民形象,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大小、成就高低的关键因素。只有发现人民、接近人民、深入人民,才有可能结出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硕果;而那些远离人民的文艺创作,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就像《长津湖》冲上票房第一,符合人民审美的文艺作品,才能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从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再到花鼓戏《桃花烟雨》、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这一批彰显湖湘精神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多个国家级重要奖项,正是在于坚守“属于人民”的文艺创作。

历史早已宏阔地证明:文艺作品构建的百花园要由人民享有,人民是文艺作品的主人公,更是文艺作品的观赏者、受益人。

不孤芳自赏、不故步自封,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评判者,才能让文艺“属于人民”,也才能让文艺“为了人民”。

从“源于”,到“为了”,再到“属于”,层层递进,人民与文艺的辩证关系,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导向,就这样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上,被三个排比凝练释义。

我们期待着,那些在沙滩上找寻贝壳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能够找到最符合时代的那一枚,更能够描摹出那一枚贝壳背后,辽阔的大海之美。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