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华章,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长史,留下无数经久流传的精神瑰宝。这是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胜利法门。近日,中央公布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网特别策划“精神谱系青年谈”系列述评,以青年视角探讨党的先进精神的新时代路径。
本期主题: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自西汉张骞不辞辛苦行走西域,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后,古人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条连接东西方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多种文化超越语言、国别等差异在此交相辉映、相互激荡,形成了丝路精神这笔丰硕的精神财富。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
新时代语境下,丝路精神沸腾着独特的时代元素,它为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通了陆地和海上大通道;它是和平使者精神,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塑造新的国际格局;它所包含的开放合作、共同繁荣的精神品格,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大国胸襟,在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中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丝路起于丝绸,不终止于丝绸。今天,在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上,我们再通西域路,赓续开放合作,丝路精神再次熠熠生辉。
和平合作是基础。丝路精神汲取中华文化的特质“和而不同”,合则两利,争则两败。我们延伸丝路,与各国坦诚对话、深入沟通,不断深化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平合作让更多国家能够努力向上,寻找成长的通道和力量。
开放包容是保障。丝路精神的特质是“海纳百川,有容为大”,一个流动的世界,才能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交融中共存。丝路精神正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正在走向一条开放融通之路,“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只有在尊重和唤醒中,才能引领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中国倡导建设“一带一路”,但“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多个国家的大合唱。
互学互鉴是手段。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各国互学互鉴、合作交流,谋求共同的发展。这无疑能促进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争取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新时期的湖南应将本地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作为对外交往的名片,借“一带一路”的春风,使外国民众更多了解中国,以此达到取彼之长、补我之短的目的。
赓续合作开放的丝路精神,是历史,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于湖南而言,奋力谱写新时代的湖南新篇章,必然要以开放包容的眼光,积极投身丝路建设,并敏锐抓住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新契机,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乘势而上,展现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作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红日升于东方,照亮千年丝路。丝路精神前仆后继、一脉相承,在这条没有纷争、没有硝烟的千年长路上,我们要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接好历史接力棒,始终秉承大国开放的胸怀,让“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共浴合作共荣的暖阳。
文/王超(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2/14/1055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