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精神谱系青年谈⑭: 致敬塞罕坝,续写“绿色发展”新传奇
2021-11-17 10:18:09 字号:

精神谱系青年谈⑭:  致敬塞罕坝,续写“绿色发展”新传奇

3.jpg

党史百年华章,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长史,留下无数经久流传的精神瑰宝。这是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胜利法门。近日,中央公布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网特别策划“精神谱系青年谈”系列述评,以青年视角探讨党的先进精神的新时代路径。

本期主题:塞罕坝精神

曾经的塞罕坝“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半个多世纪后的塞罕坝仿佛一幅精心创作的画卷,被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美丽中国的绿色传奇,源于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筑起的那座绿色丰碑。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1962年2月,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进驻塞罕坝,开始在平均海拔约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荒漠艰苦创业。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色的塞罕坝精神书写出塞罕坝人青春最绚丽的篇章。

在塞罕坝,每棵树都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说,“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塞罕坝的沧桑巨变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本身就富含无穷价值。因此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忠诚奉献”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要义。“绿了荒原白了头”,服从组织安排、牢记组织重托、忠于使命是贯穿塞罕坝建设全过程的最响亮音符。抗战时期便参加工作的老共产党员王尚海,当党组织任命他担任塞罕坝第一任林场党委书记时,他立即动员妻子和5个孩子,全家来到塞罕坝,奉献一生。在党的召唤下,三代塞罕坝人扎根于此,用使命二字向自己的青春、向塞罕坝林场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质。一年四季不断的“白毛风”、卷着雪花的满天飞沙……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塞罕坝人的创业之志。有人因在护林途中迷了路,被救起时早已浑身僵硬,只好截肢,有人常年只吃咸菜啃窝头,还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因高寒病在正值壮年时离开人世。恶劣的自然环境终被“艰苦创业”所打败。一代代青年人前赴后继,不畏艰苦,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韧中,让塞罕坝赢得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征。“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塞罕坝几百年来由绿变沙、再由沙成绿的演变启示着绿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今的塞罕坝阻沙源、保水源,维护着京津的生态安全。荒原变林海的奇迹向众人昭示:森林能够带来绿水青山,绿色发展能带来金山银山。

厚植绿色底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塞罕坝人坚守塞罕坝精神,坚守承诺、不辱使命,创建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有力诠释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青春最美的颜色是炽热的心火,是稚嫩的春色……”正如《最美的青春》主题曲所唱,荒原变林海是奋斗的奇迹,用青春来编织,用热爱来浇灌。塞罕坝精神中“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将激励我们青年一代,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以“青春之我”不懈奋斗,续写绿色发展的新传奇。

文/赵雨璠(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雨璠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