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这五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个个村庄,书写了无数有关改变的故事。
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暖心的事,编织成独特的乡村奋进史,诠释着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走进乡野的有力实践,也见证着三湘大地振兴乡村的奋进身姿。
党代会在即,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沙市望城区杨桥村,走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从中窥见湖南的“湘村经济学”。
一
有的时候,热爱和信仰会抵消人类逐利的本性。
这或许也是土地里长成的农家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另一种解释。虽然简单,却不失朴实与真诚。
▲村民们自发参与建设美丽屋场
挖掘机不是村庄常见的事物。
但这里,却常可以看见三两台正在作业的黄色身影。
改变,也像进入村庄的挖掘机一样,显而易见得,陈列在杨桥这片土地。
▲建设中的美丽屋场
从前,静谧的村庄里,是偶尔一声的鸡鸣或犬吠,是黄牛吃草时的低哞。而今,闯进这里的挖掘机轰鸣声,却突兀又和谐地,融入了村庄的合奏。
村民陈勇说,这是充满希望的声音。
即便,这台挖掘机,一铲一铲,挖掉了他家里经营多年的杂货铺,他依然赞颂这样的建设。
但一开始,他80岁高龄的父亲,并不理解他的支持。
毕竟,人都有逐利的本性,一家苦心经营且有合法权证的小店,是自己一生的心血,拆除了,自己的依托就再没有了。更何况,最近,父亲还计划着修缮这家小店。
可有的时候,信任与希望,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
眼见着村支书易泽宏在上任时许下的诺言,正一个个实现;眼见着村里规划的三个片区逐渐成形;眼见着滑翔伞项目带来了游客,村集体经济分到了红利。陈勇的父亲动摇了。
舍小利,能换来大利。正如一次次上门耐心解释的村干部们所言,眼前的舍弃,为的是更长远的谋划。无偿的土地出让,换来的是实打实的生活环境变好,是看在眼里的村集体经济高涨。
▲筹工筹劳光荣榜
村前头的老党员带头拆除了自己的猪圈,甚至卖掉了全部的生猪,为路边的景色做出了让步;40多岁的周春雷,为了集贤书院的建设,主动让出了100多平米有产权的祖宅,那是爷爷亲手交给他的祖产。
甚至,村支书的父亲,80多岁的养牛大户易发均,也主动将刚刚花费2万余元扩建的牛棚,移到其他地方,让出了道路旁的公共绿化空间。
还有更多的人,主动筹资、自愿劳动,搬砖、拆围、修缮……因为他们相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这样齐心协力地付出,为的是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为的是全村更美好的明天。
陈勇的父亲,郑重地点头了。一台挖掘机,缓慢地推倒了这间小小的杂货铺。
而倒下的墙体后面,是正在连成片的花园绿地。
▲义务劳动的村民们
他们或许不明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意涵,但这样热忱而朴实的相信、努力而坚定的行动,正是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又一种深刻诠释。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乡风文明”。
二
我们常好奇,缥缈无形的乡风文明该怎样塑造,讲课、号召为何难以走进村民的内心。但其实,答案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换句话说,不是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提不起兴趣,而是他们以为,这些宏大的政策与自己的日常没有关系。
就像一片自己开垦的小小菜地,种了就种了,哪里就影响了宏大的乡村振兴进程?
但是在杨桥村,这个问题,60多岁的吴剑翔大爷,却可以回答得如数家珍。
▲吴剑翔
他的菜地与围墙,被划进了第三期的美丽屋场建设,无偿让地,几乎是一瞬间的决定。甚至,他还主动揽下了现场协调的担子。
因为这其中的投资与回报,早在村干部们一场又一场的党员大会、屋场夜话里,被细小的事例拆解得细致又明晰。
一片菜地,关系到整个屋场的环境好坏,美丽屋场建起来了,玩过滑翔伞的游客们也有了更多的去处,旅游收益自然水涨船高。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营商环境的支持,而村民的态度,正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懂得了这其中的关系,无偿让地、自愿劳动的吴大爷,也带了十足的主人翁自豪感。
三
想要走进村民的内心,让他们自愿参与乡村前行的进程,就要把宽泛的政策揉碎成与他们有关的日常,才会让他们体会到,他们自己,才是政策的主体。
▲美丽屋场建设
村支书易泽宏在党员大会上,甚至会强调让村民们不要因为游客的车压到自家养的鸡而去找游客的麻烦,这样细节到一分一厘的乡风,才能让村民们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塑造着一个村子的风气与环境。
这就是杨桥村塑造乡风的秘笈。
把所有的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放进村庄琐屑的日常里。
其实,这样的秘笈也并不能称为秘笈。
因为从一开始,我们的党就是这样联系群众、为了人民。只不过,杨桥村把这样的群众路线,践行在了冒着大雨搬砖的村干部身上,践行在了顾不上吃饭、到村民家讨口泡面的村支书身上。
▲村干部周烨婷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解垃圾分类
从号召更多村民参与美容、面点、育婴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与精气神;到村小学课堂上生动讲解垃圾分类常识,以孩子带动大人,村支两委,始终把乡风文明贯彻在村民的日常中。
甚至,一位82岁的老党员杨树桃,还在00后的村干部周烨婷的指导下,学会了学习强国的操作,至今已积累了44179分。
▲杨桥村的屋场夜话
“一个示范点,带动一大片,那我们的中国,就是一个美丽的中国。”
没有想到的是,站在砂砾边指挥着池塘清淤的吴大爷,会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他的眼神也在这时,突然变得透亮起来。
我们知道,那眼神里的光,叫“希望”。
如果一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都可以说出这样美好的憧憬,可以对乡村的进路有这样的理解,那这片土地上,又何愁没有振兴的希望呢?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1/05/1036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