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当供给尊重需求,当人才成为纽带丨湘村经济学②
2021-11-05 09:58:05 字号:

当供给尊重需求,当人才成为纽带丨湘村经济学②

【题记】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这五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个个村庄,书写了无数有关改变的故事。

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暖心的事,编织成独特的乡村奋进史,诠释着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走进乡野的有力实践,也见证着三湘大地振兴乡村的奋进身姿。

党代会在即,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沙市望城区杨桥村,走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从中窥见湖南的“湘村经济学”。


点滴的投入,就会有点滴的回报。

经济学不能这样保证,但对乡村的热爱却能。

微信图片_20211105085018.jpg

▲ 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杨桥村美丽屋场

沉睡的土地不会自己长出金子,一个自然发展的村落,也不会平白生成产业规划与机制创新。

于是,村庄里敢吃螃蟹的人就成了“寻宝者”,他们一头扎进乡野,从中探寻村庄里的禀赋潜力,进而把这里变成发展的热土,让每个村民都能从中采集更好的生活。

翟俣嘉就是这样一位振兴乡村的“寻宝者”。

他并不是杨桥村的村民,而是在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大潮之下,被桥驿镇邀请来的驻村规划师。

微信图片_20211105085054.jpg

▲翟俣嘉团队在杨桥村现场讨论图纸

这是乡村振兴大潮之下催生出的新职业。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杨桥村,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村庄。

上一站,正是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在那里,他与他所在的湖大设计研究院团队,用脚步丈量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优秀案例推广。

现在,仿佛冥冥之中的感召,这个形成于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规划模式,被他创新地应用在了杨桥村的规划与建设中。

就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又一次的,他像一滴水一样,无声地融进了杨桥村的河流,触摸着村庄的每一处角落。

作为驻村规划师,他首先得是个合格的观察者。

小到一片花草、一块石砾的摆放,大到三个屋场、全村产业的布局,全都影响着乡村的经济业态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两个多月的驻村生活,从村支书到村民,无一不把翟俣嘉当作村子里的一员。村支书向他描绘着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图景构想;村民们向他诉说着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

规划图纸,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全村的需求填满了。

直击村庄发展要害与村民改善痛点的设计,在村支两委的宣传动员之下,迅疾获得了大量村民的支持。

在村子里做工,他的团队从不缺热乎的饭菜;休息的时候,总有村民邀请他们到自家喝茶。这里的护坡、那里的草皮,怎么做、怎么选,总有村民在旁边热心参谋。

微信图片_20211105085135.jpg

▲ 村民给施工团队送茶

随着屋场的逐渐成形,他越发觉得,这里的建设仿佛不是他的工作,而是在和家人一起,共同打造一个更好的家园。

而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村民,把他们对村庄的热爱,具化成可感可触的实体。

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村庄中与人、与地产生了具体的联结,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振兴政策与发展规划,就在他的团队与村干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化作符合生活且具有乡情表达、推动经济且兼顾传统文化的美丽屋场与产业建设。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乡村振兴,不论是产业资源抑或是生活美学,都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盲目推进,长远、恒久、可持续,才是“振兴”的题中之意。

人才,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还在其中扮演着前端触手的作用,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资源传递的输送带。

换句话说,每一个村庄都蕴含着“宝藏”,而人才,就是其中的“寻宝者”。

像这样的“寻宝者”,在杨桥村还有很多。

驻村第一书记沈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寻到的“宝藏”,是主动创造的“人”——一个用传统手工打败流水线生产的尝试者、一个用“妈妈的味道”俘获市场的传承者。

来到杨桥村不久,沈江就在日常的“巡村”中注意到了这个埋头干活的年轻人。

微信图片_20211105085201.jpg

▲ 李鑫刚(左)与驻村书记沈江(右)在讨论产品包装

他叫李鑫刚,一个把萝卜干玩出花的创业者。但现在,成立不久的公司“北城小镇”,正经历着创业的瓶颈。

与众多创业者的关注点相同,销路就是生命。可萝卜干作为传统湘菜的佐餐,市场早已成熟,初创成立的小公司,要想在成熟的现代工艺体系中迎头追赶,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沈江却不这么想,“北城小镇”的萝卜干,既然能从李鑫刚的妈妈手中,一罐接着一罐地俘获越来越多人的味蕾,那它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如何将价值升级进化,进而累积爆发,就是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沈江有着对政策、对产业的扎实理论,李鑫刚有着对市场的深刻实践。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碰撞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灵感火花。

既然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供需错位”的角度着手,小到一个公司的发展,同样适用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经济理论。

成熟的生产线碍于固定的模式,无法实现“私人订制”,但是李鑫刚的生产线,却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变萝卜干的形状、口味乃至外部包装,他们还专门研发出塑料罐子,用以保存小份的萝卜干。

怀着一份忐忑,抱着一份热情,在沈江的鼓励下,李鑫刚主动找到了“霸碗”品牌,提出了合作供货的意向。凭借独特的口味与定制化的服务,他轻松拿下第一笔订单。

霸碗、米食先生、里手馄饨……越来越多的供货单,让李鑫刚的“北城小镇”走上正轨。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现代化的食品加工,除了保证卫生与味道等基本条件,也要有现代化的宣推思维。在沈江的讲解下,李鑫刚开始了宣传册的制作、直播带货的学习。

一家小企业,正在指引之下,缓慢但稳妥地,驶进经济的广阔海洋。

这就是湖南在乡村振兴中向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题中之意。他们在乡村中寻宝,既找资源、也找人。抓党建、治村容,引人才、谋产业……他们是连接者,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抓手与助力。

微信图片_20211105085229.jpg

▲ 小微水体改造

现在,改造好的美丽屋场,为杨桥村带来了长沙市小微水体创建示范村、长沙市特色旅游小村庄的荣誉,也带来了可见的生活改变。

如织的游人纷至沓来。村民们在改造之后的小微水体中养鱼,同时也吸引游客观光喂鱼;如李鑫刚一样的年轻人,在村里的帮扶下,悉心打理着自己的公司……一切都朝着可持续的方向,秩序井然地前行。

就像一个窗口,这里的人才相融,正是三湘大地上,众多人才走进乡村的缩影。

自2019年,湖南正式出台《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一个个村庄,正在湖南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之下,获得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是的,广袤的田野,奔涌的时代,越来越多人才的纽带,正联结着更多“田野上的希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乡村振兴,是村民们的需求,也是人才的供给。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平衡之间,即将生成的,定是遍地青翠、遍地金的美丽乡村。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