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只有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在我看来,善用“大思政课”,重点又在于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以开放的姿态创新“大思政课”的内容、形式以及路径。在此认识下,围绕湖南如何具体讲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创新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深化大学生党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我主要提三点供参考的浅显建议。
紧扣重大主题,打造内容更实的“大思政课”。在设计思政课内容时,一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湖南实践,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维度,让“大思政课”的内容与时代大主题融合衔接;二是要实现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有效结合,增强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相关内容的覆盖面,使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育人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不仅要求增强“大思政课”的元学科建设,更要在大学生所选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强党性教育,以实现“大思政课”的空间延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三是要回应大学生党员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增强“大思政课”的价值重塑功能。通过回应现实问题的思政教育,如用好抗疫大思政课,让大学生群体感受到“大思政课”的现实价值,让 “大思政课”的内容“实”起来。
运用融媒技术,打造形式更新的“大思政课”。一要静中有“动”,采取沉浸式学习等方式,让思政教育“动”起来,让青年大学生更生动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真相,理解党的历史、纲领、方针及政策。如湖南农业大学以 “思政+三农+音乐”,创新沉浸式思政课,以歌导学、以歌释理,有趣轻松,却又与理论知识、党史知识有效结合,引发网民纷纷点赞,这是值得大学生思政教育推广的样本;二要打造沉浸式课堂,基于红色文化、党史故事,制作轻量化的微视频、微动漫,让“大思政课”出新更入心。如利用VR/AR等新媒体制作技术,创新形式解读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革命先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情景交融,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三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创新思政学习、党史学习的实地互动场景,激发他们的智慧力量,让他们成为“大思政课”的主角。如组织“红色走读”“红色研学”,通过实地考察并借助还原场景,感悟红色精神。从而让“大思政课”的形式“新”起来,让党的理论学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堂在沉浸式学习中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切实提升新时代青年政治素养的鲜活教科书。
创建特色品牌,打造传播更广的“大思政课”。一是要持续形成有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围绕独有的红色资源、典型案例及研究成果,可以开展创意比拼的模式,策划设计并持续开展特色活动,打造属于“大思政课”的特色品牌。如湖南有些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党史故事,打造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又如可以利用学校在红色文化或党史研究中的成果优势,转化应用,为打造有特色的思政课赋能;二是要通过广泛传播释放特色思政课的品牌效应。如在青年大学生聚焦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他们比较喜欢的“年轻态”话语、形式进行传播,打造时刻在线、跨越时空的“云思政课”,让高校“大思政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三是要在传播互动不断丰富完善“大思政课”。如高校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各自优势,以开放、共享、共建的理念共同参与“大思政课”内容的制作、传播,完成“大思政课”特色品牌的共同创建。在此前提下,以特色品牌为引领,创新利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基石,为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在浩瀚党史中把握时代脉动,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基本的党性修养,而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单位: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刘艳秋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1/03/1035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