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湖南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主要提出,要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等。这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邵阳、永州、怀化三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则主要体现在“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的表述中。再看看怀化、邵阳、永州的“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政策部署,我们依然可发现三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某些相似性。如三市都共同提到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向南对接东盟,向东对接粤港澳,融入“三高四新”、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中。从邵永怀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似性,以及三市整体经济水平已然处于落后的现状看,激活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湘西南协同发展,增强区域话语权以促进全省均衡发展,无疑是三市所要共同面对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具体来说,我认为要认识并重视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政策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是释放湘西南比较优势的前提。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三市协同发展,一方面这要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当地执政者的共识,并在区域发展布局政策上倾斜,优化顶层设计,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话语权,避免区域发展的同质化,甚至内耗式竞争。三市应在规划区域经济目标时,先要改变思维定式,拿出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的决心,以高效协同稳固经济发展,化零为整增强内聚力,应对区域外部竞争,形成区域发展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基于共享共赢愿景,实现突出三市比较优势的协同规划。这包括共同制定并落实区域发展的协调保障机制,以协同一致的“开放型经济”。发挥邵永人口优势,为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要素,而拥有怀邵衡铁路、沪昆铁路、渝怀铁路、沪昆高铁及张吉怀客专等6条干线的怀化,则应发挥交通运输的核心功能,形成协同、互补的良性竞合关系,实现“1+1+1>3”。同时也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探索新的协同模式。
二、补齐交通发展短板,是激活后发优势,进而增强湘西南经济流动性的关键。发挥“补短板效应”,一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及优化“高铁经济”。其中,交通是邵阳发展最大的短板,武冈、绥宁、城步、新宁等县市仍未通铁路,人均铁路里程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尽管怀化有6条铁路线交汇,但工业水平相对落后,“高铁经济”未能成型。二要打好“组合拳”,借助交通网络加速实现资源要素流通。如在落实《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上,主要目标是增强区域经济的流动性,带动永州、邵阳实现本土资源的价值转化,夯实怀化打造货运集结中心的条件。三要改变湖南交通建设的整体不平衡现状,相对提高湘西南交通建设资本投入。建议规划建设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大动脉,带动湘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三、整体对接国家大战略,是湘西南促进构建内外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赋能“三高四新”的战略选择。一要分清主次先后,以自身资源禀赋,对接他省经济圈,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无论是对接成渝经济圈,还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前提要明晰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且有序参与。如永州可发挥机电产品制造优势,参与到中国—东盟的经贸往来;二要发挥市场调节功能,以企业主体为纽带,向经济发达地区看齐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机制接轨。如继续整合邵商资源,搭建经贸合作平台,发挥邵商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三要区域发展一盘棋,实现内外资源要素的循环流动,将本地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结合。产业优势结合可分可合,如怀化建设五省边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邵阳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玻璃谷”, 永州开发文旅资源,可分别实现与外部市场的结合。又如邵永怀文旅可一体化规划,实现规模化、立体化发展,以落实湖南省“十四五规划”中的“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刘艳秋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1/03/1035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