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观潮快评丨所幸,我们有中国
2021-07-22 23:10:30 字号:

观潮快评丨所幸,我们有中国

危急关头、危难时分,闪耀着什么样的人性光辉,这检验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一场暴雨,淋伤了一方热土,却也淘洗出一个民族的精神。

黑云压城,大雨滂沱,千年未遇,猝不及防。

几个小时,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瞬间演变成一片泽国。

暴雨,暴雨,特大暴雨,同步冲刷在朋友圈,很多人已经不敢点击那些令人揪心的灾情视频。

面对着不断上涨的积水,巍然耸立的少林寺,也卸下了镇静,满腹忧患地瞩目着这片土地上的苍生。

求助、告急,被困、乃至一度感到的无望,牵动着全国人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眠之夜。

但绝望越是如黑云,希望的光便越是容易穿透。

一方有难,八方驰援。这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和人性光辉。

“都去救了!”

郑州街头,被急流冲走的市民,遇上了素不相识的路人,一个孩子被冲走,四面八方的群众齐相救,拉住了水中那双惶恐的手,定格着一座城始终奔涌的人间大爱!

“你们放心,有我在。”

郑州地铁5号线上,第一天上班的医生于逸飞转身又折返了回去,即便他刚刚才从这趟地铁上逃生。因为身后,有人正呼喊“有没有医生”。

“老人、孕妇、小孩子先走。”

依然是这列地铁,在水中浸泡了几个小时同样惊魂未定的人们,面对脱离险境的希望,平静而坚定地,为弱者让出了救援的通道。

“我下来,你跟孩子(上来吧)。”

转移着被困群众的私家车上,一位女乘客重新踏进路边的积水中,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背着孩子的母亲。

“包子不卖,谁饿了就拿,都是干净的,不收钱。”

一位包子铺老板,蒸了几大屉热腾腾的包子,摆在楼梯过道里,用食物温暖着每一颗被雨淋湿的心。

这座被暴雨侵袭的城市,即便断水断电、交通瘫痪,但人们骨子里的共情与互助的温情,却如一个又一个弱小的微光,汇聚成穿透乌云的力量。

路边上,有人群用横幅做成绳子,拉出急流中的受困市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手挽着手,一起淌过深水;被路人拉出泥潭的一家三口,感激地跪在施救者的面前;被杂物堵塞的下水口旁,是不停重复捡捞的志愿者……

这就是郑州,这就是河南,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

郑州许多酒店不仅没涨价,反而全部降价了!

或许在日常的鸡毛蒜皮里我们也曾彼此计较,但只要同胞有难、共面艰险,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便会立时显现。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温良,这是民族传承的大爱无疆。

这样的自救与互助,也为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子弟兵争分夺秒的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虽然早在一星期前,郑州就开始预警这场暴雨,但我们都知道,再完备的防洪预案与设施,终究很难甚至不可能抵御超越历史极值的沉重一击。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常识。不过,在中国,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开始焕发她的无穷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划破暴雨肆虐的长夜,迅速凝聚起迎战特大暴雨洪涝灾难的中国力量,构建起中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另一个场景。

中部战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3200余名官兵与民兵;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预案,连夜调派7省1800名消防指战员……

“让我上!”郑州联保中心某汽车团某连战士,连夜递交58份请战书,奔赴救援一线。

已连续救援12小时的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官兵们,双脚早已被水泡得浮肿而布满褶皱,但短暂的休息后,他们又走向了抗洪一线。

战士们奔波在每一处险情之前,他们从1.8米深的水中救出被淹的村民,从水位直逼3楼的酒店里救出260余人,从山洪里救出被困的群众,他们驾着冲锋舟往返,拉着、背着、扛着老人、妇女和儿童……

他们组成人墙从被困水中的幼儿园校车里救出孩子,他们制作简易的桥和担架从急流上转移受伤的人民……

他们拼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免于洪流的肆虐。

2017年时,一位奔赴在湖南抗汛一线的同志曾发过这样一条形容抗洪战士的朋友圈:

“他们记住的不是淋过的大雨,浑身的泥水,磨破的双手,经过的种种艰辛。他们只记住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肩上的使命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让他们充满力量,忘了伤痛,更加一往无前。”

今天,这些往水最深处奔去的战士们,仍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今天,有人舍命相救,有人挺身而出,有人牵挂惦念,有人出钱出力,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的希望。

无人渴求,以多难的形式来兴邦。

但当暴雨肆虐之时,幸而得见的,是共识的凝聚,是行动的齐整。

迎着相同的目标,无论庙堂山野,同频的脉动,响彻河南的土地;

温热的双手,正伸向每一寸湿冷的角落,温暖着每一颗曾在暴雨中彷徨的心。

所幸,雨情在走弱;所幸,我们有中国。

观潮的螃蟹.jpg



来源:红网

作者:贺弘联 刘艳秋

编辑:胡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