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城市对农村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务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农村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等“三农”事业,需要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说,人才供需不平衡是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乡村要振兴,要发展,需要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体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让这些愿意回来、留下的人才能够一展所长,在乡村大展身手,帮助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搭建返乡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用“环境”留住返乡人才。尽管中央一直重视“三农”工作,给予农村足够的政策倾斜和帮扶,尤其是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发展速度令人震惊,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已不逊于城市,不少农民也自豪说出“乡村日子比城里好”的话语。但无法否认的是,农村在产业赋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还与城市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仍很艰苦。在城市纷纷争抢人才的同时,农村要积极引才引智。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与城镇相比,乡村有其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成为投资风口,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是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对于那些有意愿、有能力、有感情的人才,把他们引回来,从降低融资门槛、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为返乡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平台、资金、技术等“硬支撑”,让他们有信心投身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各显神通”。
夯实返乡人才安心追梦的“后台”,用“服务”保障返乡人才。很多原本有意愿到农村发展的人才,或因产业发展遇阻,或因生活上的不适应,不少“归来燕”没有在乡村“筑巢安家”,最后大多在“艰苦”面前打了“退堂鼓”,又“飞”回了城市,致使当前农村现状就是外地人难引进、本土人才往外流、来了人才留不住。进少出多的情况,让农村始终处于人才稀缺状态,为了吸引人才返乡,各地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有的好政策没落地,有的缺乏针对性,人才不“解渴”。优惠政策应精准对接需求,变“大锅烩”为个性化、跟踪式服务。除了真金白银,多些真情实意,分担他们在事业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去年7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总报告也明确指出,乡村发展中面临四大难点,其中就有“各类人才短缺”。由此,公众对于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才持赞许和肯定态度。理顺人才体制机制,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出台务实管用的人才优惠政策,跟踪解决返乡人才的“后顾之忧”,打造组织关怀、群众支持的“软环境”。
优化返乡人才培训提升的“讲台”,用“培训”帮助返乡人才。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不仅要靠感情留人,更要制度留人。“带头人”的案例和良好示范,让很多返乡年轻人打破常规思维,愿意留在家乡发展。无论是村干部,还是返乡能人,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人才,他们都要生活,因此对于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可将其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上提供服务。对于基层干部、科技人员、乡村教师等,可探索挂职交流、定向培养、挂包服务等方式,促进人才流动,妥善考虑他们在生活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的诉求,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既要吸引返乡务工者,也要吸引应届毕业生,更要为他们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通过技能比武等方式加薪升职,真正留住人才的心,让他们安心融入地方发展,推动扶贫车间、农村产业发展,为返乡人才提供一块分享基层实干经验的园地,变“一枝独秀”为“春色满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很多支持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给返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平台空间,相信有了政策的感召和家乡的呼吁,一定会有更多人才选择农村,乡村的发展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红网
作者:福映秋
编辑:刘艳秋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