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产业赋能,村支书让石山变“金山”
2020-09-13 17:33:02 字号:

产业赋能,村支书让石山变“金山”

近日,记者走进常宁市西岭镇石山村,但见满山绿色,一派生机:各色格桑花明艳灿烂,火龙果基地清香四溢,荷花园里游人采莲。

短短几年发展,石山村“恍如隔世”,石山变“金山”,50多岁的石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伦玉带着乡亲们,硬是让昔日一片荒芜的家园变成了如今的“俏模样”。

如何摆脱贫困帽子,让村民增收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引下,石山村确立了“抓产业、带就业、促脱贫”的发展思路。当时,在闭塞的石山村成立合作社发展产业,还是一件新鲜事,村民们普遍持观望态度。于是,李伦玉带头从家中拿出5万元钱,购买60只山羊放在合作社供村民放养获利。不久后,敢于尝试的乡亲们尝到了甜头。很快,村里的66户贫困户全部自愿加入合作社。

运用产业化发展能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农村的优势资源,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产业扶贫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强化紧迫感、责任感。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大力推动农村种植模式、养殖模式的改变,附以经济作物的生产为契机,建立小型农场,小型工厂,充分发挥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村民们搞产业的积极性起来后,李伦玉又依托独特地貌和特色资源,采取“公司+合社作+农户”的模式,开发无渣生姜、尾参等土特产品,带动贫困户从“输血”脱贫变“造血”脱贫。

很多人都有种固化的认识,扶贫就是的简单给钱、给物,但是简单的“输血”并不能改变农村贫困户的现状。要让“输血”变“造血”,不能忽视产业的推动作用,要根据村民自身情况引导他们发展产业,用实际的增收建立起脱贫的信心。因为产业扶贫,资金不再撒胡椒面,可以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2015年以前,我家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吃饭穿衣都紧巴巴的。”村里的新晋“脱贫能手”李伦述说。如今,他不仅在村里的石山生态种养合作社干活,自家还种植了枳壳、玉竹、油茶,并承包了鱼塘,全家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

李伦玉扎根乡村20余年,在这个被称为“石头村”的贫困村里,他带领村民在石头缝里找发展、寻商机,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最终把这个过去的石山变成了“金山”。

来源:红网

作者:文君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