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因地制宜,让黄金西柚挂满扶贫“金果”
2020-09-13 17:04:10 字号:

因地制宜,让黄金西柚挂满扶贫“金果”

在临澧县停弦渡镇彭家河村,大片黄金西柚林被清晨的阳光涂抹上一层金色。“黄金西柚长势好,脱贫致富有奔头!”53岁的村民蔡志平望着拔节生长的黄金西柚,眼里满是光亮。

4年前,停弦渡镇副镇长苏基兵动员蔡志平以田地入股,加入彭家河专业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黄金西柚。转变思想观念后,蔡志平追赶村里产业发展的步伐,致富道路清晰:目前家里6口人均在合作社产业园做工,收入有保障;黄金西柚挂满“金果”,家里每年增收近5万元。

黄金西柚产“金果”,群众心里乐开了花。产业扶贫,关键要带着贫困户干,增强他们的持续增收能力,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临澧县停弦渡镇创新体制机制,想方设法把贫困户“粘”在扶贫产业链上,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何找准适合于这片土地上的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这就需要深入农村实际考察,进行深度市场调研,研究发展措施,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对症下药”,否则只会形成盲目跟风之势,与扶贫初衷相违背。农村资源丰富,有的林地面积大,可以发展林果种植,林下经济;有的水源丰富,可以发展渔业;有的耕地面积大,可以发展大棚蔬菜;有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产业扶贫的根本所在。

彭家河村依照本地特色规划发展路径,大力发展西柚产业,使得漫山遍野皆是黄金西柚,村集体每年可获分红350万元。这也表明,脱贫攻坚不是蛮干,而是要因地制宜,找准适合本地的方式方法,有效带动当地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些也是一个村庄的“魂”。守护每个村庄的村韵,方能避免“千村一面”。

因此,产业扶贫更要因地制宜,提升扶贫资金、扶贫方式、扶贫成效的精准度。只有这样,扶贫事业才能更贴近贫困群众的切实需要,也更有助于催生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进而全面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文君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