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百年犹未老,一世纪正青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以初心与使命的火炬,点亮了一个个精神坐标,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再到抗洪精神、抗疫精神……
拾究党的创新理论根源,赓续红色基因里不竭的时代力量。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拾究之路》专题推出“抗战精神”系列之一。
左权将军撰写的军事理论文章。截图来源人民视频。
尘封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一页,赤子之心,内心独白,枯黄的叶,飘零的思。那段记忆,山河碎,泪阑干,戎马倥偬,战火纷飞。血与火,让那林海雪原,不再无暇如白玉,泪与痛,让那巍巍太行,难掩心中之哀鸣。
将军历百战,壮士几人归,家国情、民族义,深深融在华夏儿女的骨子里,奔涌无畏,生生不息。男儿多豪情,女子亦侠骨,万千颗拳拳赤子心,或许挺走在前线、或许坚守着后方,纵使枪林弹雨,千磨万仞,也要化作盏盏星光,照亮华夏夜空……
少年壮志越关山,“两杆”并用卫吾华
罗霄绵绵,千山万岭,一代“学院派”将领——左权诞生于此。他拿得起笔杆子,舞得动枪杆子,还是儿郎时,凌云之志便已扎根,他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更渴望找到一条通往光明之路。
若说在醴陵时,革命火种在左权心中仅初具微光,那少年离家,南下广州之后,这颗火种便已然绽放。在这座饱经风霜的英雄城市,他很快便和一群热血青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1924年,他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深谙“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的黄埔训词,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1925年,经陈赓介绍,周恩来主持入党宣誓仪式,左权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光如炬,誓言铮铮,余生所有的青春与热血,都将挥洒在为民族解放奋斗、为共产主义奋斗这一件事上。此后,作为优秀军官,左权被保送至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2月的莫斯科朔风凛冽,冰天雪地,却也敌不过心中烈火,党在召唤、国家在召唤、人民在召唤啊!
1930年归国后,左权受中央军委指派,来到中央苏区,战斗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所学的军事理论与当地的武装战斗有机结合,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诱敌深入的运动战,他运转自如。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军民一心,拳拳相扣,捍卫寸寸山河!
战场上,他视死如归,而在床前案头,又笔耕不辍,或许是读书笔记,又或许是作战经验总结,只知他永远是战地最忙的一个人。十年间,他译著了一批军事著作,如《苏联国内战争之红军》《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教训》,发表了一系列军事论文,如《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等。一篇一页,数十万字,字字皆血泪,汲取国内外理论精华,付之中国革命实践,难怪毛泽东评价左权说“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这个人可是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
麻田十字岭,左权将军1942年5月25日在此殉难。
残阳泣血太行悲,何辞生死报家国
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左权随队伍来到太行山脉,“黄河如带,五岳俱朝”,山似海,壁千仞,“太行八陉”,兵家必争。1942年的太行山,前有日军 “三光”扫荡,又逢大旱,境况已然艰难。5月,黑云压城,日寇阴谋发布“C号作战计划”,在晋东南周围集结3万多兵力,一场空前残酷的 “铁壁合围”大“扫荡”,正在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大举逼近。
24日,大部队趁夜色撤离,然队伍庞大,文职人员、老弱妇孺居多,两侧悬崖壁立,谷一字成蛇,彻夜行军,马不停蹄,人不歇息,直至天明,也才刚到十字岭。十字岭,东西走向,连绵数十里,南北交错,登高望远,四下尽收眼底,守住了这里,可以说,便是守住了希望。保障大家的安全,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在此一举!
马嘶鸣,风长啸,蓊蓊郁郁的丛林,哪里还是绿色,前有堵截,后有追赶,轰鸣声、枪炮声近在耳侧,脚下却是散落的物资,被射杀的骡马,倒在血泊中的人……残阳如血,不容思量,在正岭上,将军坚定地告诉将士们:“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所有的人员就能够安全地突围出去!”
突然,第一颗炮弹来袭,那是试探,他知道,一个熟练不能再熟练的动作完全可以避过。再有几步,就那几步,便可以安全,十字岭上的同志、马匹、物资,舍不下,怎能舍下。不躲避,这是他作为军人本能的反应。只见一个瘦弱的身躯挺了起来,高喊指挥着:“冲啊!冲啊!冲出山口就是胜利!”
第二颗炮弹接踵而至,那不是试探,他知道,却继续声嘶力竭地喊着:“莫怕飞机,冲啊!部队在前面接应大家,冲啊……”
烽火未灭,血染浸长空,染红了一片山野,声音消失了,炮弹就在他身边,切切实实地砸在了头上、胸部等要位。那一刻,时间定格,他似乎看见战友奔来,好像听到了牙牙学语的女儿唤一声“爸爸”。那一年,他终究守住了这道天然长城,却也永远地留在了太行山。那一年,他三十七岁。
左权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
铁血柔肠赤子心,一系家书遥寄思
都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将军短暂的一生里,幸存了十余封家书,那一封封家书,一头牵着抗战前线,另一头连着大后方,越过层层封锁,风吹雨淋,千言万语,尽在字间。它们或许是成了沙场绝笔,又或许寄托着慈父的殷殷关切,流淌着丈夫的款款爱怜……家国两难全,何时解放?何日团圆?盼、盼、盼、盼!
夜色如墨,亲爱之人,山水相隔,又一封家书。“在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于家,金戈铁马下,难掩绕指柔情。此前,将军也曾寄信给母亲,“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然而,再有音讯时,恍如隔世,终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于国,他做到了!
恢宏时代,气焰万丈长,我们痛惜那段烽烟岁月,也缅怀无悔无畏的赤子。我们无法忘却,因为它关乎忠诚,关乎大爱,从悠悠湘水,因一人,绵至太行,从20世纪,穿越历史云烟,回响不绝。那时,山水漫长,荆棘遍野,你我未曾走过,却为你我赢得光明;今日,你我亦行人,重拾它,也许会逢着一位将军,他永远的三十七岁,永远的年轻在太行山脉……
我们始终记得,千年夙愿,百年追寻,先有军民勠力抗战,敢教日月换新天,而今,我们也要拿出抗战英雄的气魄,擎起同心奋战的防线,凝聚磅礴之力,圆我中华复兴之梦,只争朝夕!要相信,应变局,开新篇,谋复兴,不管是抗疫,还是防洪,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胜利终将属于伟大的人民!
来源:红网
作者:刘孝贤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