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第一代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施林娇正在直播。
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曾是个交通闭塞、极度贫困的深山苗寨。过去,年轻人会早早离乡,去外地找奔头,但现在,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十八洞村摆脱贫困、焕发生机,村里新一代年轻人也回来了。
昔日十八洞村“养在深闺人不知”,今日十八洞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不仅坐拥集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等于一体的产业“宝库”,还成为了培育创业人才的“摇篮”,当地年轻人悉数回村创业致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设家乡,让村子“磁吸”效应越来越带劲。
给个支点,贫困村可“跃龙门”。十八洞村的这个支点,起源于2013年11月3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州考察,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十八洞村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村子里的改变也由此开始。精准扶贫的关键,便在于精准到位,需要选中扶贫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不容有丝毫偏离和差池。不然,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出力不见效,影响脱贫攻坚大局。
紧扣“优势”做文章,无疑是赢得发展的制胜之道。十八洞村的优势在自然资源,出路也在科学利用好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眼前的优势条件,走稳走实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子,成为决定当地摆脱贫困的关键支点。实际上,透过今天十八洞村的产业“花香”来寻根,土壤中蕴含的谋划、行动、创新的“功夫”清晰可见,无不构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样板框架”。
产业发展重点在于“谋”。乡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要结合既有资源和特点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对象。十八洞村有着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苗寨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条件温润,适宜在种养殖、旅游、餐饮等领域寻找更多的“共鸣”,在产业成链上做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对“精准扶贫”点题后,湖南上至省委主要领导,下至市县领导,支部书记都从“谋”字上下实功,不论是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改革,还是服务功能的改进,或者是村子产业图景的设计,都努力为村子产业发展打开思路。特别是多次深入十八洞村考察的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强调:对十八洞村的脱贫,要有一个立体的概念,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一思路,更是打开了村民们脱贫致富更多的想象空间。
产业发展根基在于“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今的十八洞村,乡村旅游、餐饮农家乐、黄桃、猕猴桃种植基地、矿泉水厂等应有尽有。而这些产业实体,过去村民们只能“望其项背”,很难将其与曾经这个交通闭塞、极度贫困的深山苗寨联系在一起。从十八洞村今天产业兴旺的结果倒推产业发展的过程和路径,根本上离不开一个“实干”。这也说明,蓝图再好,需要一步步来实现。不论是前期的道路修建、路灯装设,还是村容村貌装扮、乡村文明建设,或者是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规模扩容等,都无不为十八洞村旅游产业发展铺好了路。正所谓筑好“巢”,才能引进“金凤凰”。同理,乡村环境好了,吃住行齐备了,游客才会慕名而来,乡村产业才会持久兴旺,十八洞村做到了。
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创”。比起大城市,乡村产业在与市场对接、升级优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一定滞后,如果仅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或者是一成不变,很有可能会与市场脱节。换言之,服务一旦缺少了新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后,就会带来乡村产业疲弱的情况,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我们看到,十八洞村不仅局限于眼前的旅游、种养殖、餐饮等特色产业,更在人才引进、文化挖掘等方面做足准备,在“互联网+”行动、乡村文化直播、生态住宿、电商服务等方面开拓创新,为乡村振兴带来全新的空间,全力涵养好十八洞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核心内涵。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十八洞村的“产业花”才越开越旺盛,越来越有气质和吸引力。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在产业的牵引带动下,如今的十八洞村,老百姓收入逐年水涨船高,村民们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在产业与人才的双轮驱动下,相信村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来源:红网
作者:周军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