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亟待深化
2020-05-11 17:52:28 字号:

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亟待深化

国家形象是国家在国内外民众心中的综合印象。建构优质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有效避免被包围遏制、污名化,进而为国家和平发展谋取更为稳定、友好的外部环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话语不仅能反映社会实在,还能建构社会实在。国家形象建构,在某些方面,就是话语建构。

话语建构存在多种方式,本文以亲属隐喻为例进行阐释。隐喻蕴含了文本、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文本维度,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维度,是一种认知机制;社会维度,是一种客体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客体间存在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有机联系,这些有机联系构成了关于该客体的关系网络。只有依附于该网络,客体才有意义,因此关系网络第一性,客体第二性。建构客体形象时,依靠该客体所处关系网络,可采用直陈话语策略,也可采用隐喻、转喻话语策略。采用隐喻话语策略时,交际主体会借用另一具备相似性的关系网络,去建构目标关系网络。

亲属隐喻是隐喻的一个次类,工作机制为:借用“亲属”关系网络去建构“非亲属”关系网络,将非亲属“亲属化”“亲近化”。根据“亲属”类型,亲属隐喻可分为“大家庭”“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隐喻。亲属隐喻能有效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建构积极正面客体形象。我国国家形象亲属隐喻建构机制为:交际主体启用“亲属”关系网络,去塑造我国与其他国家、国内各民族间身份关系,进而拉近我国与其他国家、国内各民族间心理距离,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建构积极正面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交际主体不光要考虑主体性,还需要考虑交际双方的主体间性。简单来说,交际主体需着重对交际受体的知识结构、文化模式、语言能力、意图等进行多元考量,以输出最合适的话语,进而保障国家形象的有效建构。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交际主体通过亲属隐喻,将56个民族视作一个大家庭。有效拉近了56个民族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彼此的亲密度,营造了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最终,建构出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友好的国内形象。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同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通电话时强调,事实再次证明,中巴两国是患难与共的真朋友、同甘共苦的好兄弟。我们将像对待本国公民一样,照顾好在华巴基斯坦兄弟姐妹。

交际主体通过亲属隐喻,将巴基斯坦“血亲化”,视作兄弟。有效拉近了两国心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两国亲密度,营造了和谐友好高质量交际环境,塑造了两国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最终,建构出我国重情义、有担当的国际形象。

奈何纸短,文内不展示对所有语料的描写和分析过程。研究发现,亲属隐喻能建构出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友好、手足同心的国内形象,以及重情义、有担当、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同甘共苦、谋求全球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表明,我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内政外交受好评,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可见,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已收获显著成效,但仍不可松懈。我们倡议,进一步深化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待完善后,力求将其纳入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大体系之中。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8YBQ07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湖南省语言学会理事)

来源:红网

作者:尹铂淳

编辑:刘艳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