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两山”理念已深深扎根湖湘大地。从武陵山、雪峰山到罗霄山,从幕阜山到南岭,生态廊道绿毯如织。湘、资、沅、澧,碧水清波汇洞庭。行走三湘大地,房在林中,村在绿中。广袤的乡村,宛如一幅灵秀的山水画卷。(4月7日 湖南日报)
为这幅山水画卷添彩的,有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面子”——美丽的村容村貌,那里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种外在美、直观美;另一个是“里子”——美丽的乡风文明,除陋习、树新风、讲文明,那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素养和基因,呈现出内在美、气质美。软硬并重、内外双修,共同点亮“农村美”。
农村美不美,首先在于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在不少人印象中,位置偏远、设施落后、环境污染是昔日农村“标签”,如今,错落有致的民房、干净卫生的庭院、优质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乡村美景,都让不少人心驰神往。农村“大蜕变”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把道路、通讯、水利、农田等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数据显示,仅去年,全省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1.6万公里,新增农村自来水人口133万人,完成10千伏及以下行政村配电网项目投资6亿元。随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许多乡村幸福指数媲美城市。
另一方面,湖南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环境改善等为重点的农村提质改造行动在三湘大地广袤农村全面铺开,“千村美丽、万村整治”让数以万计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新环境带来新变化,新风貌带动新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让乡村热了起来、火了起来。
美丽新农村,不仅要“面子”,更要有乡风文明内在美。民风淳则人心齐、事业顺。“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我们看到,在三湘村落,有不少村级文化墙、村史馆,向村民普及文化知识、村史风情、乡风民俗,潜移默化涵养文明新风尚;有的地方聘请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为乡贤,帮助处理邻里矛盾、家族纠纷;有“和乐驿站”“道德银行”“农村讲习所”“志愿服务队”,党员、教师、青年志愿者等走村入户,带头宣传上级政策,传播乡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一系列务实有力的举措,让乡野劲吹文明风,山村涵养新风景。
前不久,湖南省委出台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无论是从决胜全面小康,还是决战脱贫攻坚,让农村更美丽都是最重要一环,抓好了农村的“面子里子”,就共同点亮了“农村美”。
来源:红网
作者:吴俊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