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湖南省省情与对策研究中心、湖南省省情研究会、红网论道湖南频道等单位联合举办了2020年第1期湘江时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体会与对策建议”网络学术研讨会。与会领导专家观点,将由红网论道湖南频道陆续刊发。本期刊发长沙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湖南省绿色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解龙的深度解读。
在我国全面推进三大攻坚战,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一场意想不到超乎想象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举国震惊,举世震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想象,疫情结束给社会经济发展,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所留下的创伤印记,将是极其深刻持久的,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带来警示与反思同样也会是深刻持久的。这说明,疫情给我们警示,我们必须警醒,疫情也给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任务,疫情后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进行革命性重构。
一、疫情是一次刺透灵魂的拷问。
这次疫情,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的总爆发,以疫情爆发来促进矛盾的解决。这是大自然规律的力量。发生这样的疫情,尽管最终原因还没有完全清楚,但病毒的肆虐绝非偶然,一个极其重要的致病原因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重大破坏和尖锐矛盾。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方面,一定还有许多隐形方面我们没有认识到感受到。这些方面,只有在矛盾像火山一样积累到突破平衡点的时候,才以“偶然”“意外”的方式暴发出来,一切企图与大自然较劲的所谓文明,大自然要以自身的规律性力量,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地将那些干扰破坏因素毫无情面地平衡掉。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怎样说疫情的出现具有多少偶然性、随机性,可至少说明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仅力度不够,而且一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漏和偏差,甚至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某些严重之处,我们还没有发现,到了大祸临头时还在无比惊愕,一头雾水。这既是挑战,更是拷问,这种挑战与拷问所涉及的已经不是某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具体环节具体方式了,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甚至是刺透灵魂层次的了。
二、疫情使我们深切领教了“三大攻坚战”的更加深层次的内涵与意蕴。
原来,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简单的各不相干的三个方面。疫情更加直接地源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这次疫情所造成的风险,比经济危机金融风险更加可怕,更加难以预料,难以控制和驾驭。疫情对脱贫攻坚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如果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可见其影响的重大性与严峻性。如果在疫情防控战中还出现了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那么,这些事件汇聚起来,就足以导致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夭折,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就将重新沦为清朝末年的命运。这也说明,疫情启示和警示我们要更加协同地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也需要在广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三、我们应当围绕什么治理生态环境。
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主要集中于非生命系统的生态环境关系,生物多样评价,以人类的需要为绝对中心和出发点的评价与治理,对此要进行根本性变革,在我们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中,在灵魂深处,要真正、充分、公正地体现众生平等。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经受疫情的惨痛教训,我们对此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真切和深切,世界一旦不宁静了是多么可怕。因此,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我们不仅要将自己在工业化进程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染作为治理对象,确定生态环境红线、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不能仅仅只是满足人类自身的利益追求,而且要立足于大自然整个生物系统、生命系统进行。特别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疫情启示也警示我们,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怎样科学有效地纳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之中,而不再是继续解决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伤疤”,用中医观点说,生态环境治理,要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也就是要能够观测到生态环境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那些大众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治理。
四、生态环境治理要将生活方式作为重要领域。
在生态环境的源头治理中,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了生产领域,强调转变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但是生态伦理,天人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不像经济活动那么众多、重大、直接,可影响不亚于任何生产活动中问题所具有的风险、隐患与威胁。生活方式是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对人类由思想决定的行为方式及其后果的治理,因此,要追根溯源,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必须坚信“乱世重典”的观点,将两个“最严”(即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丝毫不打折扣地落实在各个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天人合一”“众生平等”思想,要真正做好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工作,使其成为健康文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文化基因因素发挥积极作用,造福当代,造福人类。
【专家简介】刘解龙,长沙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湖南省绿色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系首届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曾任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发展规划处处长等职,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以及脱贫攻坚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补偿与精准扶贫协同对接问题研究》、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及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20多项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含合著)10余部,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3项,湖南省优秀基金项目一等奖2项, 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成果三等奖2项。
来源:红网
作者:刘解龙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