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赖某深: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独特的文化学习
2020-01-17 14:05:52 字号:


八十年前的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英勇无畏的军事远征,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学习活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长征的意义便会被低估,也难以解释近乎文盲组成的军队能够打败一切中外敌人。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为了提高指战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促使红军战士抓紧时间学习文化,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号召:“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应该努力提高一步。指挥员要做到能写能看,战斗员要做到认得300字,要懂得许多革命问题的普通道理”(毛泽东《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针对大部分战士都是文盲的状况,张闻天同志发明了“看后背”的学习方法。当红军成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由于条件限制,没有统一的课本,于是日常接触的用具、连队每个同志的名字、行军经过的地名,还有一天一换的夜间口令,都成了识字的课本。有时写的字就是行军的内容,四渡赤水时,白布上写的就是,“渡河”“打运动战”,这种方法易学易记。红军边走边认字,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丢掉了文盲的帽子。周恩来同志对此颇为赞赏:既行军打仗,又能学习,战斗不忘学习,这个办法好!

红军战士别出心裁想出很多土办法来学习文化。有的连队编出《十问十答歌》,教战士们学习政治和文化。红军宣传员陈靖同志还编了首《行军不忘学习》的快板诗:“号音落,歌声起,今天走了60里,现在原地小休息。红军战士任务重,行军不要忘学习。掏出本,拿起笔,昨天的文化课,首先要复习;反对小日本,打倒蒋介石。”许多战士口袋里装着一支小木棍,当行军休息时,取出小木棍在地上写字、学文化。宿营时,有些连队还举行识字游戏晚会,教唱识字歌,办识字展览,搞识字测验和学习比赛,并给优胜者发奖。长征中的红军学习运动搞得如火如荼。

今天,当我们读到“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性作品”——《红军长征记》时,也许你会想不到,这几十篇文章的作者,只有三分之一是原来从事文化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拿惯了枪杆子的“赳赳武夫”,这使外界关于红军“粗陋无文”的谣传不攻自破,充分证明了红军是一支能文能武的军队。(此段引文均见《红军长征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长征途中的文化学习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这表明,党中央对红军长征里面蕴含的信仰、精神、意志等革命文化是要深刻总结和发扬光大的,其中关于我党我军在长征途中开展识字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宝贵经验,还值得今天好好学习、传承创新,把革命优良传统好好传下去。难怪历史书上如此评价长征:长征是宣言书、宣传车、播种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当年的红军,如果不善于学习,就不能生存,就不能很好地作战。今天的人们,如果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本领不足,能力不强,就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重温长征中指战员进行文化学习的故事,就是要学习红军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的劲头,就是要不忘走过的路,牢记党的优良传统,从党史、军史中汲取学习的动力和智慧。

0.jpg

专家简介:赖某深,男,1965年4月27日生,湖南平江人,汉族,九三学社社员。现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近几年围绕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发表二十多篇文章,有五部古籍整理著作被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来源:红网

作者:赖某深

编辑:刘艳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