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王鹏:为时代放歌 为人民抒怀——略论文艺创作的理念
2020-01-14 15:40:03 字号:

王鹏:为时代放歌 为人民抒怀——略论文艺创作的理念

益阳市赫山区文化馆2019年组织全区文化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在《湖南公共文化》上专刊刊发。我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把所有作品都学习了一遍,有的作品还多读了两遍。在品读这些作品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是惊喜的,是欣慰的,是在默默为赫山区文化馆和湖南省文化馆的举措点赞的。我认为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表现力强,很接地气,很好地践行了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创作理念,是组织基层公共文化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文化文艺创作特别是基层的文化文艺创作工作。这里,我想从益阳市赫山区文化馆组织的创作活动说开去,谈谈我对创作理念的理解和建议。

明确肩负的责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这既是对文化文艺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担当的神圣使命的殷殷期望。只有明确了肩负的神圣使命,文化文艺工作者才能既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境界博大,又脚踏大地、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没有使命感,就缺少浩然之气,容易在过往取得的成绩和固有的小圈子里自我陶醉,容易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创作中流露出自恋情结,这样就很难超越自我、实现突破。有了使命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补短板、强弱项,从而把眼界拓展得更为宽广,能够“一览众山小”,胸中方可荡起千层浪波,笔下才能流出万条江河,作品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才能溢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文艺要繁荣发展,就需要有使命担当的文化文艺人才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以对文化的热爱执着,满足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让笔墨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人心,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

寻找创作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创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呢?在绵延不绝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在根植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里,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里,在冒着热气的新时代前进的铿锵鼓点里,在如火如荼的伟大改革实践里,在诗和远方交融的场景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烟火气息浓厚的街巷里,在扶贫攻坚的乡村里,在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眼前,在一切一切的日新月异里······因此,我们的眼睛要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滋养,在革命文化里得到洗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进行创造发展。我们的脚步要迈向田野和乡村,迈向社区和楼宇,迈向景区和景点,迈向工厂和园区,迈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聆听时代的脉搏,去聆听人民的心声,去聆听未来的足音······这就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其实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你来与不来,美就在那里绽放。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的脚迈向哪里,哪里就是立场,就是方向。文化文艺工作者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笔,笔力看起来好像是语言艺术,本质上其实是个文风问题。文风改好了,笔下自有千钧力,可以汪洋恣肆、力透纸背,这样的作品才能浸染泥土气息,拥有灵魂和血肉,彰显文化自信,散发美学意蕴,扣人心弦,引发共鸣,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穿透力和吸引力。

秉持为民爱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是对“沾满铜臭味”的所谓“文艺”的一声断喝,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也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文艺“为了谁”的问题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文艺就会迷失方向。文艺一旦迷失方向,就会导致精神的堕落和道德的失范。文化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应该是“精神的钙片”“灵魂的支柱”“信仰的根本”,绝不能成为“精神的鸦片”“无魂的躯壳”“飘摇的浮萍”。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是时代前进的鼓点和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果文艺得了“软骨病”,中了“媚俗风”,染上“铜臭气”,就不能做到挺直脊梁骨、鼓舞精气神、凝聚正能量,更何谈承载责任、担负使命、引领未来呢?因此,文化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不能丢,文化文艺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不能丢。如果说文艺是“种子”的话,那么它的“土壤”就是人民,文艺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深深根植于人民的沃土之中。否则,文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令人流泪的土地就是人民啊。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优秀的、经典的文化文艺作品,都是为人民放歌的作品,都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甚至引领时代的作品。所以,只有始终秉持为人民创作的理念,扎根在人民的热土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文化文艺工作者才能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恢宏时代的巨大变迁,真正发挥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

新时代是文化文艺创作的春天。湖南拥有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具有培植经典的沃土,也有创作佳作的底气。相信全省的文化文艺工作者一定能自觉践行“四力”理念,坚持守正创新,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艺术创作标准,围绕重大题材特别是现实题材抓好规划和创作,推出更多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

(作者王鹏系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

来源:红网

作者:王鹏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