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有这样的唱段:“做官难、官难做、难做官。”一语道出封建社会官员的为官之道。共产党人为官从政是为民做事,则要有“做难官”的魄力和担当。正如梁启超讲的“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从“官好做”到“官难当”,是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反腐的一个重要转折。曾几何时,一些官员纷纷发出“为官不易”“公务员不好当”“做官越做越不划算”的感叹,甚至有人主动退出公职人员队伍,这是正党风、清官风、改作风的成效缩影。其实,好官本不难做,遵法律、守规矩、勤政事而已。
“难做官”,一方面是少数人为官不为的表现,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消极怠工,不看长远和效率效益,或大做表面文章、大搞形象工程,遇到事情推起来“打太极”,拖起来“赛蜗牛”,躲起来“藏猫猫”,这些人连基本的为官操守都没有。另一方面,“难做官”是本领恐慌,也是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考验,意味着压力大了,对干部的要求更高了,标准更严了,难度加大了。如果还是老一套,能力没提高、素质不见涨,知识没更新,就难以为继。毛泽东在延安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他把本领问题比喻成“开铺子”,如果存货不多,一卖就空空如也,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进入新时代,要牢记“靠本领立身”这个硬道理,加强学习、敢为善为,成为有潜力、能担当、堪重用的“顶梁柱”,才不会让“难做官”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做难官”,才是共产党人的从政风范和政治品质。明代吕坤曾说:“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每天做点困难但有益身心的事,每天淘汰自己身上不合时宜的东西,是逼自己走上坡路的办法之一。如果你觉得难、害怕难、畏惧难,不敢攻坚克难,畏缩不前,那永远都是“难上加难”。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没有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就没有群众的“幸福指数”。1962年冬,面对上级领导将兰考县“一分为四”的提议,焦裕禄当场立下军令状“情愿累脱三层皮,也要安抚好百姓,绝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廖俊波勇挑重任,在闽北大地调研走访,“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背石头上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闽北乡亲奔小康的征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是共产党人面对困难的应有担当。只有做难官,拎着乌纱帽干事,勇于跳出“舒适区”,才能担起安邦富民的公仆义务,撑起保平安、富一方的责任。
有为才有位。权力是责任,更是担当。“做难官”是一种情怀,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我们倡导做难官,事业呼唤做难官,我们有能力做难官。党员干部要秉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大公品格,练就“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担当铁肩膀,静下心来、沉下身子,“翻开石头找蚂蚁”,找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胆略,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对于中央没讲的、文件没写的、过去没有的,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不迟疑、不彷徨、不懈怠,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扛起“因民而生、为民而兴”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投入攻坚克难的滚滚洪流中。对于那些关键时刻豁得出去、重大任务冲得上去的干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发现出来、使用起来,让“做难官”的干部有为有位。
陈毅元帅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只要下定决心“做难官”,以超凡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文/郑端端
来源:红网
作者:郑端端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