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品读栏目特别策划“朗读者·红色家书”专题,挖掘时间深处的生命故事和家风传递,寻找革命者精神、意志、情感的源泉。
今日品读:赵云霄致女儿启明的遗嘱。
从渌江畔走向觉醒。 廖蔚佳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世俗的完美婚姻。
“执子之手,与子偕死”,则是爱情在信仰中升华。执子之手,以身许国,向死而歌,荡气回肠。
90多年前,一对革命伉俪,弱冠年华,用最宝贵的青春、爱情、生命,捍卫了至死不渝的真理,用血泪凝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他叫陈觉,她叫赵云霄。
最“燃”遗书永久珍藏。资料图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内,庄严安放着国家一级文物——中共党史上两封最“燃”遗书。一封是陈觉致妻子赵云霄刑场绝笔,一封是赵云霄致女儿启明遗嘱。
就义那天,赵云霄最后一次喂奶,亲吻女儿,含泪写下遗嘱。“你的母亲在你才有一月又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远了。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父是什么样,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
“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多说了。血泪而成。你的外祖母在北方,河北省阜平县。你的母亲姓赵,你可记着。你的母亲是二十三岁上死的。”
满纸肝肠寸断,痛彻心扉,“小宝宝,小宝宝”,她要把全部母爱,揉进信纸,祈祷女儿在没有父母的人间,健康成长。
赵云霄给女儿的遗书。资料图
更震撼的是,这对年轻夫妻,家世富裕,受过高级教育。一位是湖南醴陵首富之子,一位是河北阜平名门闺秀,都曾出国留学。
上天赐予他们财富、学识、爱情,他们为何死?又为谁亡?
在醴陵革命烈士陵园,我们沿着烈士遗迹,在史籍中寻求答案。一口皮箱、两张遗照、数页笔记,将我们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1922年,15岁的陈觉考上醴陵县立中学,常与蔡申熙、左权等进步同学一起,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成立“社会问题研究社”。
《新青年》,是所有进步青年的精神食粮,不光陈觉在醴陵读,赵云霄也在阜平读。杂志敬告青年,成为“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两人如醍醐灌顶。
他们决意扛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改变腐朽没落的旧世界,为建立无产阶级新世界而奋斗。
革命伉俪青春飞扬。丹凤摄
1925年春,陈觉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秋天,他受党组织选派赴苏联留学。而赵云霄也在同一年入党,同一年赴苏留学。
两位俊男女,一对好青年,相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志同道合,相见恨晚。陈觉的刑场绝笔信,回忆起两人在苏联的甜蜜岁月:“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一口皮箱,伴他们游历四方。
在波罗的海,他们结为伉俪。就像蔡和森、向警予结成“向蔡同盟”一样,他们也郑重宣誓为共同革命理想奉献全部。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暴发后,党的事业遭受重创,夫妻俩回国驰援革命。他们回到醴陵,指挥醴陵年关暴动,并秘密开办小型兵工厂,制造梭镖、大刀、鸟铳、土炮,武装农民队伍。
兵工厂制造的梭镖。资料图
他们过家中豪宅而不入,住进阳三石铁路工人宿舍。白天研究工作,晚上发动群众,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斗争。1928年春,陈觉以故乡泗汾镇为中心,参与建立了35个乡级苏维埃政权。
由于叛徒出卖,怀有身孕的赵云霄被国民党逮捕。1个月后,陈觉也被捕,双双被押于长沙陆军监狱。
省清乡督办何键派员劝降,被陈觉怒斥;父亲贿赂官员,大力营救,国民党松了口,说只要写脱党声明,就释放。陈觉再次断然拒绝。
他愧对父母恩情,但“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21岁的他,在长沙岳麓山穿石坡英勇就义。牺牲前4天,给妻子写下刑场绝笔。
第二年,赵云霄生产后一个多月,便追随丈夫,慷慨就义。
烈士英灵魂归故乡。陆杏聪供图
陈觉在绝笔中说,“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他们的牺牲,绝不是为个人谋幸福,而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这就是陈觉夫妇献身的答案,是家书背后更崇高深远的意义;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如红星照耀中国。
在历史中明白真相,在探寻中感悟高尚。当我们走进陈觉、赵云霄的内心世界,看到笔记后跳动的赤诚,看到忘我的家国情怀,你会慨叹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根基。
红色醴陵英烈满城。丹凤摄
渌水清清,滋润醴陵红土地。无数革命烈士,以血开路,“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敏于自觉、勇于奋斗,利刃断铁,快刀理麻”。
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共产主义,并以生命做洪钟宣告:死亡不会吓退信仰,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文/陈晓丹 朗读:曾珊 音频编辑:曾慧 合成:欧阳晴怡
朗读者·红色家书系列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