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开慧镇供图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共同下发通知,公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全国共2666个村落入选,其中湖南占401个,数量居全国所有省份中第一位。(6月20日红网)
在21万平方公里的潇湘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价值突出、民族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此次公布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湖南占401个,数量居全国所有省份中第一位,这充分说明我省传统村落资源丰富。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生长空间和薪火相传的根脉源头,传统村落无疑是湖湘子弟探寻文明足迹、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然而,在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湖南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消亡的势头也日益凸显,一大批重要的濒危的传统村落亟须得到抢救性保护。
从本质来看,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活态保护更是难上加难。如何保持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这些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比如采取了制定保护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多项举措,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各地情况看,这种保护模式,还存在几处弊端:一方面未能有效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内生动力不足,整体推进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村落被列入国家名录之后,即刻被赋予较高的旅游价值,于是,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造成新的破坏性的冲击。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势,是对原有村落文化的肢解、异化和歪曲,如不加强有力和有效的管理,大批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就会得而复失。
传统村落的保护其着重点在于保护古村落的精、气、神和历史文脉。因而,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应秉持正确理念,首先需要确定保护范围,并进行分等级、分期的治理;其次不仅要保护好村落实体,更要保护好其中蕴含的“活态文化”。但检视不少地方,往往更重视有形的建筑保护,却忽略了原住民创造的无形文化。
如何既保证人在村中,又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让“活着的文化”活得更好,不与现代文明脱节断链?如何既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又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科学整治村庄环境,使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群众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这的确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更凸显出专家“智囊团”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针对缺乏技术支持导致建设性破坏等问题,如果成立由文化、文物保护、规划、建筑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挂点联系传统村落工作机制,实行专家驻村指导,保证技术指导全覆盖,这种模式显然让传统村落保护更接地气,也为破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遇到的难题找到正解。
总体而言,古村落保护要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摒弃传统村落正在出现的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现象,加强有力和有效的管理,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古村落保护模式,让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更专业、更科学,更接地气。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亟须加紧培养一批专业化且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目前,国家层面已选定了几十位专家,未来更多需要地方专家的加入,最终还需借助并充分发挥民间工匠、文人的力量,因为很多古村落之前都是由这种类型的人来逐步修建形成的,最终还是需要“激活”这些人来振兴我们的古村落。
文/张忠德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忠德
编辑:刘艳秋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