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的观点综述成果——《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高校社科动态》2019年第2期(双月刊)刊载。作者系统性综述了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参会专家的主要观点,对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构筑了“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的理论体系,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凝智聚力。
2018年12月15日,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暨产业扶贫研讨会在益阳市安化县举行。
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湖南省文史馆、湖南省社科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于2018年12月15日在益阳安化召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出席并讲话。来自中国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大会以“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进行了探讨。
一、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
湖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情研究会会长汤建军研究员认为,绿色应该就是新湖南的底色。要率先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文明,坚持生态宜居目标,注重保护农村生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努力让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湖南发展的鲜明底色和靓丽名片。同时,“生态是当今时代的核心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实践证明,生态宜居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指标,绿色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吸引人才、积聚人气、整合资源、聚集财富,以保护“绿水青山”的“颜值”,来兑现“金山银山”的“价值”,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博士生导师曾福生教授认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事关当代人福祉和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目前湖南农业发展稳步向好,但湖南农业绿色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呈现出发展程度低、结构不合理、区域差异大、农业绿色体系转型困难以及支撑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农业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与人才支撑、构筑农业绿色发展的体系、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助推全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桂阳县樟市镇中留村,讲师现场讲述烤烟种植技术。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龙艳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既具有独特优势,又面临多重压力。因此,要提升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根本在于强化生态农业恢复——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快乐农业意识。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农业环境整治力度,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完善生态农业建设政策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引导生态农业规范化发展。构筑绿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绿色农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生态技术科研成果应用推广,打造生态农业建设样板,确保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博士生导师匡远配教授认为,绿色是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南省拥有绿色发展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环境基础和政策基础,但是也面临着缺乏绿色意识、绿色农产品供给结构矛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绿色农业技术缺乏等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湖南农业的绿色发展,需要根据发展目标,围绕主要任务,更新经营理念,建立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监督管理、乡村治理、科技支撑五个方面的绿色发展体系。
二、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雷明贵博士以湘江治理保护实践为例,提出了“双河长”模式与流域治理公民参与制度化的思路,雷博士认为,“双河长”模式是指由“官方河长”“民间河长”共同致力于流域治理的工作机制,它既实现了“河长制”对行政力量的整合,又有效吸纳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了政社功能互补,促进了流域治理中的政社合作:以观念引导促进科学决策,以信息集散助力决策执行,以主动监督增进行政实效。可以通过“民间河长”制激发和引导公众参与,厚植流域治理社会根基。总体来看,湖南“双河长”模式既实现了政府主导,又吸纳了公众参与。既提升了“河长制”的实施成效,缓解了水体制失灵和水机制失灵的状况。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敏认为,我国地级市碳排放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487,其效率水平是偏低,与最优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低碳发展的状态,对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所以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开发核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新能源,不断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碳排放效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董成认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快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突出,绿色城镇化的提出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应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提升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含金量。加快绿色经济体系建设,主动改革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应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要构建现代社会和谐体系,绿色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是人的城镇化。长株潭绿色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放在构建现代社会和谐体系建设上。
愈见美丽清澈的湘江两岸。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导,博士,刘玮副教授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本质是一个非线性且复杂的演化过程,混沌理论作为研究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及其演化的新理论,揭示了复杂系统内部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等辩证统一关系,混沌理论不仅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分析框架,也为提高农村基层政府危机治理能力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具有混沌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初值敏感依赖性和自相似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启发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增强早期预防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重视实时应对中的初发细微情节、提升后期恢复的危机学习能力和协调好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来优化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行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导师,博士后,傅晓华教授从“公地悲剧”思考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傅教授认为,“公地悲剧”本质上是“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总是留给人们山清水秀、田园牧歌的美好画面。如今以“公地悲剧”的警示来审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更能发现中国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污染企业在城市的关停转移到农村,而且农村因为环境保护工作滞后,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一定程度还欢迎。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居民收入,还带上“招商引资”的帽子,把城市淘汰的产业和技术设备,堂而皇之地在农村发展壮大。这种关停的整顿模式,企业知道去哪,政府也知道去哪,且还名正言顺的增加城市官员环保工作的“点赞量”,也解决了地方官员的“招商引资”和政绩工程。当然农村也许知道这些重污染企业对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但大多数农民只关心自己能够获得就业、短期受益等问题,至于企业为啥来从哪来是否承担企业本身应该承担的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政府会做好。政府以农村作为环境“公地”的结果,必然是下一代来观看“悲剧”的演出,这是多么可怕的代际剥削,是多么的非正义举措。
三、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陆福兴研究员认为,“三治融合”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治理有效为目标,把自治、德治、法治结合起来综合进行治理,是三种治理方式相互配合的有机融合。“三治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创新,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同,被认为是符合我国乡村这一特殊主体治理传统和现实的治理方略。但是,“三治融合”的实现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组合,三治之间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如何配置三治的资源还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并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三治组合。因而实现“三治融合”还需要破解困境,探索不同乡村实现的不同途径。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张四梅教授认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着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推进三级规划编制,建立村庄宅基地用地基础数据库,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加强村庄宅基地总规模控制;二是建立宅基地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民集体对宅基地取得、使用以及抵押担保等的审核和管理制度;三是创新有偿退出补偿形式,坚持以自愿有偿退出为前提,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货币补偿、实物安置或建设权证等;四是建立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激励机制,在住有所居的前提下,对新建住房低于规定宅基地面积标准的与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自愿放弃申请的农户应该给予一定奖励;五是多渠道解决资金困境。
被绿水青山环绕的菖蒲村。
湖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黄建红副教授认为,乡镇是我国最基础的政权组织,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一条重要纽带,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一是要创新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改革乡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通过扩权强镇,优化权责结构;二是完善“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乡镇分类考核,强化三农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三是网络化治理畅通强农血脉。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中,为什么农业现代化成为短板,因为农业发展血脉循环运行不通。农业要改变其弱势产业状况,农村要改变其短腿地位,乡镇需要进行“三+”网络化治理,畅通其血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湖南省文史馆副馆长、李跃龙研究员认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关乎人类福祉,关乎发展未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在中部地区的湖南这样一块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较快但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的省份,探索中国特色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从以往的要速度、要规模、要经济总量,转变为要生态、要质量、要创新、要协调、要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潘信林副教授认为,完善村级事务报告日制度实现乡村振兴。以党的建设为抓手,是完善报告日制度的政治保障;以群众自治制度为基础,是完善报告日制度的制度保障;以教育群众为重点,是完善报告日制度的人力保障。
四、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文清博士后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则是最大的短板。然而,在经济处于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需要对减贫策略作必要的调整,农业绿色发展就是在摒弃过去简单粗暴式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农村地区在绿色、幽静、慢速等非传统资源方面的优势,提供优质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脱贫攻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农科院张孝岳研究员以石门县农村产业发展为例,提出了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张研究员认为,推进主导产业绿色发展,在发展柑橘、茶叶、特色林产品主导产业中要继续注重整体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要不断给果园、茶园、特色林园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在种植规划中要注重多品种合理布局、区块科学间隔、不求集中连片、但讲整体效益,以实现种植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要注意种养平衡发展,畜禽粪在综合利用的同时可近地种植业消纳。要特别注重外来生物的浸染与防控。更加科学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农膜,天然饲料、天然饲料添加剂、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洗涤剂等。真正推动主导产业绿色发展,让永续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青砖碧瓦的礼堂中央,用桔子摆成的“庆丰收”三个大字,寄托了村民们最朴素的愿望和情感。
湖南女子学院晏婷婷副教授认为,低碳为绿色发展培育支撑产业。湖南是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对能源依赖程度比较高。在这种资源禀赋条件之下,要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制约因素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开发新型能源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不断培育绿色发展产业的契机,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最佳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利于湖南在新一轮低碳国际机制竞争中,打破发达国家的涉“碳”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促进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激励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赢得更大的未来优先发展空间。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商学院副教授曾雄旺认为,保障农户持续权益,促进农民变富,利益的分配是矛盾的根源,工商资本与农户之间应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维护合作的稳定性。一是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在农地流转中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损害农民利益,依法有序有偿的进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二是下乡工商资本企业应注重和农户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市场需求为振兴导向,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综合平台,集中信息发布其所创造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并聘请原来农户进行生产和管理,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有效实现。三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可通过乡村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推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民收入持续保障的能力,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文/杨中柱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中柱
编辑:刘艳秋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