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扫黑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升级后的智能化举报平台。即日起,群众只需要通过扫描专用二维码、网上搜索“12337”或者点击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链接,就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登录平台举报黑恶线索。(5月29日《法治日报》)
扫黑除恶不仅是一个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也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端正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为民形象的问题。对于扫黑除恶,除了线下举报之外,还应依靠线上网络举报,铸造扫黑除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众所周知,黑恶势力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巨大毒瘤,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如同“过街老鼠”,人们无不对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自扫黑除恶专项活动开展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吹响扫黑除恶攻坚战的“冲锋号”。随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各省发挥“利剑”作用,深入一线督导检查。湖北、河北、甘肃等各省也相继出台扫黑除恶的措施、办法,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展顺利、势头良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有效遏制了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各类违法犯罪发案持续下降,治安环境不断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但实事求是地讲,扫黑除恶专项活动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群众的期待、国家顶层政策设计的目标、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美好愿景仍有距离。
不容忽视的是,线下扫黑除恶活动存在扫黑线索少、群众参与性低、黑恶势力“保护伞”难打击等一系列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线下扫黑活动人为操作因素大,举报人信息保密性差,黑恶势力与其“保护伞”盘根错节,群众线下举报怕遭到黑恶势力的打击报复,导致群众不敢、不想、不愿举报。
与线下举报相比,线上网络举报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一方面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举报人信息能够充分得到保护,群众可以抛弃心理顾虑,积极参与到扫黑除恶的专项活动中,从而拓宽问题线索来源,变坐等线索上门为主动出击,牢牢把握“破网打伞”主动权,推动打击显性黑恶势力向深挖彻查隐性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延伸。
另一方面,网络监督的广泛性、及时性、多样性,不仅可以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可藏,还可以对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事件进行揭露,顺藤摸瓜、深挖扩线、逐一见底,从而严查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幕后推手”和“两面人”。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黑恶势力的“七寸”就是“保护伞”,“保护伞”不除,黑恶势力就扫不干净。扫黑除恶专项活动不能仅靠线下举报,还要依靠网络的力量,对举报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将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结合,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把扫黑除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涉黑涉恶“保护伞”的头顶,掀起扫黑除恶“破网打伞”的新一轮雷霆攻势。
文/李志宏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志宏
编辑:陈晓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