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概言之,即阐明了对网络空间的立场、认识,并从方法论和实际操作层面推动全面的网络空间治理。这些论述,在认识论上,将网络空间治理由“器”上升到“道”;在实践上,由“用”上升到“管”;在治理上,由放任自流上升到有效整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使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不可少的实践场域,科学把握了网络空间治理的规律,凸显了网络空间作为与人的本质实现息息相关的现实性,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对网络空间的认识和治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
立场:马克思主义网络空间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现在,这条道路要通向哪里?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这条真理之路要指向网络空间。空间即社会,网络空间即另一种现实社会。我们既生存在空间中,也生活在社会里,空间与社会本应是社会理论中难以分离的两个范畴。而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则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社会空间理想图景的建构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实践空间,这种实践空间不仅使我们在观察当代社会现象时更具有批判性力量,而且还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的社会建构,从而使得我们的空间不再是单一而抽象的。对网络空间的研究已经成为技术变革、个性塑造,关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综合性研究领域。因此,人类对空间的研究和利用也因随着历史、自然的变化而发生转换,把关注点放置到网络空间上来,以张扬网络的空间性、场域性。唯有如此,才能将网络等同于实现人的本质的现实场域。
如何去科学、准确地把握这种转换?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首先,是哲学的、实践的。马克思极其关注并高度认可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人们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空间与人类实践交互共生,人类在一定的空间实践、交往、传承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形塑空间,促使空间再生产、社会化、人化。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空间的社会化进行分析,启示继承者要用唯物史观和发展、联系的观点认识随着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新事物。因此,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观点和唯物史观对现如今人们认识网络空间同样有益。其次,是人民的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取胜的法宝。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世界各国正掀起一场场网民争夺战和价值争夺战。网络战争正成为新的战争形态,网络安全关乎执政党执政安全,丧失网络主动权,脱离广大网民,则意味着执政的危险。
方法:网络空间的有序治理实践
网络空间治理的内容包括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的方面,最终落脚点在于每个人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活动的本质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建设,将网络空间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2014年7月,他在巴西国会发表的《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空间”的概念,倡导“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的系列讲话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时代,面对新事物,牢牢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把握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主动认识新事物,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网络空间也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是人的本质实践和实现的延展空间。只有运用普遍性的社会化治理手段,科学把握网络空间的特性和规律,才能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网络空间的治理实质是价值观的整合,以实现主流价值观占主导,引领多元价值观有序发展的局面,其着力点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发声,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网络技术的自主创新,并学会辩证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问题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别人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
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网络空间是一个“零距离”空间,在网络上,“地球村”真正成为了现实。面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网络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消极的双重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日益成为人类共识。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国际国内会上讲话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构建网络共同体的目标。2015年9月23日,在西雅图微软公司总部会见出席中美互联网论坛双方主要代表时,他发表讲话强调,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是各国都关注、研究、投入的大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中国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充分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这也是为了更好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2015年12月16日,他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这次大会上,他提出了五点主张,第四点为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呼吁各国应该携手努力,共同遏制信息技术滥用,反对网络监听和网络攻击,反对网络空间军备竞赛。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对话交流,有效管控分歧,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第五点为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各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每个国家、每位公民都应参与,这关涉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因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实践着的人的本质的重要场域,这个场域不是虚幻的,消极的,而是真实的,对人的本质实现起着积极作用的场域。
文/罗方禄
来源:红网
作者:罗方禄
编辑:陈乘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