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3月11日新华网)
基层是和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实施的最前端。近年来,随着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基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逐渐下沉,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所幸的是,基层负担过重这一制约基层治理的短板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继去年下发《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之后,近日又下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并把2019年正式确定为“基层减负年”。这足显中央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也让广大基层干部看到了希望。
为基层减负,当首先知道基层的负担重在哪里。一段时间以来,最饱受诟病的是基层报表频繁、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考核多、材料多,而这种问题现象的存在,除了一些地方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根深蒂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属地化管理的基层已经成为复杂的综合载体。正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就一颗针。有基层干部称,基层就是一只框,啥都往里装。
就离群众最近的村或社区来说,虽说有村(社区)支委会和村(居)委会,但两套班子多互为兼职,实则就那么几个人,而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上级各个部门的指令,各个部门的会议,各个部门的文件,各条线的工作检查和考核,民政、社保、劳动、医保、安全、环保、就业、文化、收支、报账等可谓是一应俱全,加之每天面临群众的矛盾纠纷、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需要解决,还有为辖区群众的各项民生服务,这工作负担完全可以想象。
其实,不仅是村和社区,而且乡镇和街办一级也是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其有专业的科室,但其综合职能普遍复杂,如一个街道就两三名正编干部的城管科,却承担了辖区日常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保护、扬尘治理、广告招牌、城市景观、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等多种职能。即便干部有着三头六臂,恐怕也难于应付,更不要说遇到各项工作的交织叠加。在如此情形之下,什么弄虚作假、做形式、搞应付等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级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多头指挥等问题。比如前些年一些地方在机构职能部门之外,以推进工作而存在的那些治理办等,可以说就是增加基层负担的一个个“毒瘤”。
由此来看,要把减轻基层负担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从抓作风入手,基层工作负担重不乏有上级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子存在,这需要各级各部门聚焦“四个着力”抓好通知要求的落实,防止落实中的形式主义,使基层减负真正减出实效。还要从基层职责职能优化入手,借力各地正在推进的机构改革,加强“三定”方案调研,进一步理清基层职责职能,明确政府各部门间职能关系。既提升基层“一颗针”的引线能力,增强基层的担当力。又有效减少上面“千根线”数量,降低基层承载负荷。总而言之,基层减负一方面要治标,另一方面要治本,防止基层减负成为一股风。
文/邓尤福
来源:红网
作者:邓尤福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