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读习近平,用一颗“诗心”托起家国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汪曦永 编辑:丹凤 2019-02-13 11:29:52
时刻新闻
—分享—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和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厅参观的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交谈。来源:新华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2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19年《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一台再度绽放。中国文化最重视修身做人,中国诗词最注重家国情怀。节目中诗词之美彰显强烈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在心胸久久激荡,触发共产党人心灵“灯火阑珊处”的一颗诗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此论将情、志、人三者有机统一于对古典诗歌精神气韵的学习与鉴赏实践,为涵养人格魅力,提升干部素质,乃至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治理水平,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修养修为之道。

  一颗“诗心”托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总有一些情愫,在不经意间流露,显得那般自然与真实。“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改革措施无不折射出大写的“人民”二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颗“诗心”托起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有诗心的共产党人,深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履薄冰,扶贫攻坚非一日之功,污染防治任重道远,以一颗初心从“底线思维”到“斗争精神”,从“望闻问切”到“精准扶贫”,从“生态文明”到“绿水青山”,在最艰苦的地方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创作出一曲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作,谱写出一首首以优异成绩迎接祖国70华诞的动人诗篇。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坐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右二)炕上,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来源:新华社

  一颗“诗心”托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98载,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的长征路上,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在“无声之处”守好正身,在“惊雷之处”彰显大义,保持公仆本色。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党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颗“诗心”托起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志向。“一枝一叶”与“天下为公”紧密相连,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大格局。既要着眼于身边的“民声”,也要听到世界的“呼声”;既要从“一枝一叶”的小事着眼,也要为“天下为公”的长远着力,最终以“人民幸福”推动“民族复兴”,以“民族复兴”推动“世界大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这样“家国天下”的豪迈情怀,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光荣伟大的民族复兴,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地诗心,家国情怀。有诗心的共产党人不一定会写诗,但一定有信仰、有格局,能将地图上的一个简单坐标、人生中的一段岁月,转化成心中流淌的“梁家河”,在冬去春来的时节交替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托起民生福祉,托起发展大业。

  文/汪曦永

来源:红网

作者:汪曦永

编辑:丹凤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9/02/13/482531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