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宣讲要善于激发百姓需求感

来源:红网 作者:陈加贝 编辑:张兴诚 2018-05-05 23:30:48
时刻新闻
—分享—

  我是来自益阳南县乡镇的一位基层宣讲干事陈加贝。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理论学习所消化吸收的,以及在基层宣讲中所感悟收获的一点心得。

  正如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振红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指示的那样,我们宣传工作者,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人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上、理论上和情感上的认同感。而我所在的青树嘴镇是个产业以农业为主、居民以农民为主的典型农业地区。面对农民群众开展宣传工作,我们工作更要接地气,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实实在在去讲农民朋友们听得懂而且爱听的事情。

  首先,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就要因材施教,激发百姓的需求感。要去传达百姓最迫切想听的,听后觉得真实有用的。

  比如宣讲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就这么讲:这水稻油菜秸秆烧了,是不是觉得那几天喉咙鼻子特难受?这可还影响子孙后代健康呢,以后还烧不烧?给点补贴,给你免费装碎草机还烧不烧?不烧了吧。这样的宣讲老百姓一听就懂,而且乐于接受。

  在基层宣讲,在主题选择上把握小切口、设置微话题,把宏观的政策理论、深邃的精神要义进行精选,一次讲清楚一项政策,防止笼统的灌输,变“喷灌”为“滴灌”,这才叫“润物细无声”。以微话题进行循序渐进的宣传。

  第二,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新”,就要因地制宜,维持理论在群众心中的新鲜感。

  比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布局这个知识点,要按照新政策、新潮流与时俱进地讲。首先内容上要有新鲜感:比如在“弘扬好家风”系列宣传中,就要鼓励大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孝老爱亲故事;而3月份以来,在益阳市开展移风易俗刹歪风邪气宣传中,就要讲清楚传统文化中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的危害。然后让群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明白孝顺要,但要厚养薄葬地孝顺。加强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鲜感,才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天天新”。

  要因地制宜,采取覆盖广泛、机动灵活的小阵地微宣讲方式,依托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口树下、房前屋后等村寨“拐角处”,设立“微课堂”, 突出小范围、短时间、小规模特点,用短小精干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心贴心地传递给广大基层群众,畅通理论宣讲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为了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深”,我们需要因势利导,培养群众的成就感。我们要让群众感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有好处,俗一点说就是“跟着党走有肉吃”。

  比如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又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那我们就给他们讲南县的六个万亩稻虾轮作共养基地计划,给他们作算数:普通农田每年利润300-500元一亩,如果养稻虾,除了第一年有4600块左右的成本,利润只有800-1000以外,从第二年起每年就是3000块每亩的赚头。你们干不干?政府免费开办技术培训班,来不来?你要出去打工没空,那农田流转包出去好不好?把使用权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年800块一亩,包不包?

  我们和基层群众打交道,要坚持用以小故事讲大道理,顺应全媒体时代短、新、快的传播的特点,以更加贴近受众、贴近问题、贴近大局的“微文章”吸引受众关注,让受众一鼓作气、不眨眼就能看得完、记得住、用得上,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信息量。

  基层宣讲工作,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像春风般温暖、春雨般滋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以小见大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人民。

  文/陈加贝(作者系益阳南县青树嘴镇基层宣讲员。文章是作者在2018年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结业式上的发言,有删节。)

来源:红网

作者:陈加贝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5/05/46196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