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祝年|总要向着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汇聚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唐盈 2019-01-23 20:46:33
时刻新闻
—分享—

  不知什么时候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路远路近,回家过年”,便成为所有在家父母,在外游子共同的心愿。鱼还是平常的鱼,肉还是平常的肉,饺子还是平常的饺子,炒菜还是平常的炒菜,一家人在一起吃,就不是一个味儿,就多出一种味儿!这是一种什么味儿?

  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节日,能够像过年这样有吸引力。就是远在异国他乡,只要能够脱身,一定要赶回来陪父母、和家人一起过年。过年的日子,是父母最累的日子,也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到年三十吃午饭、除夕吃饺子的时候,有一个人没能回来,父母就会摆上一只碗、一双筷子,所有菜一样不能少,样样都要夹上一点,以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一个都不少”。

  我小时候的生活,是缺东少西的生活。但是一到过年了,辛辛苦苦、勒紧裤带、缺吃少穿整整一年的一家人,也是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大餐,解解馋。在小时候的印象里,过年就是解馋,过年就是放鞭炮,过年就是又长一岁,过年就是穿新衣服,过年就是长辈给压岁钱。现在的日子,不是好过了,而是富裕了,想吃什么,随时就可以吃什么;想穿什么,随时就可以买什么;谁家也不再为吃的穿的用的发愁,也不再掐着手指过日子。你说,现在过年是图吃的吗?是图穿的吗?都不是,这些在平时都能够办得到。如果这些都不是,那现在过年,图的又是什么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过年的记录,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家一直是一家人避风挡雨最好的地方,也是最适合一家人过年的地方。在农耕时代,人们“从未走远”,不管是平时过日子,还是过年,一家人都在一起。后来,经济、商业发达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技术进步,渐渐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于是,开始有人走出家门,到外地经商做生意。但受农耕思想的影响,就是“不歇冬”打点生意的人们,也要在腊月,最迟也要在小年前,赶回家,与父母、与家人团聚,一家人“一个都不少”地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过年,图的就是团圆。

  团圆是中国人镶刻在骨头里、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种“过年情结”。《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团圆”一词是这样解释:一家人全部在一起,“一个都不能少”。有人说:过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品尝团圆的味道儿,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找到团圆的感觉。过年就是过团圆。至于吃什么、喝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在中国人心中,过年就是跟家人团聚,就是围坐在父母身边;就是天各一方的亲戚朋友,围坐在一起话家常;就是已成家的姐妹兄弟,重新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

  把团圆过成年,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心意。新年,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一直把老祖宗过年的传统继承了下来,这大概就是一种孝道吧?这大概就是对先人最大的尊敬吧?用年的形式,中国人把祖先最美好的东西传承到了今天,不管日子多苦,其中有多少变故,都没有让勤劳智慧执着的中国人放弃。就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也从没有忘记留在家乡的父母,留在心中情有独钟的“过年情结”。这才让今天的年,过得更有新意、有意义。

  团圆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力量。对老人来讲,团圆是一种喜庆;对儿女来讲,团圆是尽孝的一种方式。在今天,老人们就算年过六十,身在农村,生活也有保障,不像过去那样为生计发愁。就是渴望在外的儿女,能够“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一个都不少”才能过出年的气氛,才是年的味道。

  团圆是父母的召唤,是亲人的召唤,是家乡的召唤。人可以走得很远,心可以飞得很高,过年了,总要向着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汇聚。只有在“家”,才能享受到那种独有的、暖暖的、浓浓的亲情,才能让人把心放下,才能让人过一段无忧无虑、轻轻松松、自由自在的长假。

  文/唐剑锋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9/01/23/48161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