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陆福兴:产业不是包医“百贫”的良药

来源:红网 作者:陆福兴 编辑:司马清 2018-12-20 16:30:21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15日,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暨产业扶贫研讨会在益阳安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专家、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围绕“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为湖南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陆福兴的发言。



  产业扶贫作为一种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和贫困群众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径,被社会广泛接受。理论上,专家学者们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核心和基础,认为贫困群众只要发展了产业,脱贫致富就有了依托;实践中,各级领导抓产业扶贫,扶贫资金在支持产业发展上的力度也很大,金融贷款也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事求是第说,产业扶贫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有一些地方发展产业扶贫走偏了,有的做产业形象工程,贫困群众没有得到产业发展的实惠;有的产业扶贫简单粗暴,产业扶贫简单地对贫困户给钱、给种,没有良好的经营和技术等后续服务,“烂尾”的产业也很多。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所致。因此,产业不是包医 “百贫”的良药。

  首先,产业发展需要主体能力。发展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主体具备产业发展的诸多能力和资源,不是谁都可以发展产业致富的。如有些产业需要一定的资源,种田需要耕地,放牧需要草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买种、买农药化肥、买饲料等都需要资金;发展产业还需要人工,需要有技术和有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源,等等。对于贫困户来说,其本身的资源不足,主体能力较差,要人、财、物万事俱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搞房地产业的老板曾经赚了大钱,但是贫困户不可能有钱买地建房;如办农产品加工厂比卖初级农产品赚钱,但是贫困群众没有资本和技术创办加工厂。因此,不是所有贫困户都能依靠发展产业致富的。

  其次,产业自身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发展产业不仅需要人、财、物、技术等资源能力,而且产业自身也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发展种植业有个自然生长过程,例如,发展茶产业需要几年才能有收成,贫困户没有闲钱等不起;发展养殖业需要建养殖场、买种、买饲料等前期较大的投入,贫困群众缺乏这样的成本。其次,农业产业具有自然风险,种植业有时可以颗粒无收,如水涝旱灾;养殖业可以血本无归,如今年发生的非洲猪瘟。这些风险对于贫困户来说,没有承担能力。最后,产业自身有发展、成熟、衰落的规律,贫困户发展产业经受不起产业衰落带来的等待期。如某县的柑橘产业发展了数年后,需要转型升级,需要置换原来的品种,而贫困群众却担心转型期间没有收成生活困难。

  其三,产业发展具有市场风险。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好的基础设施,而且产业收获后的加工、销售和运输更为重要。农产品如果没有形成产业链,初级农产品几乎赚不到什么钱。如发展水稻,如果是种植常规稻米,农民还要亏本,因此贫困户即使发展了产业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如果销售不出去,或者没有加工业的支撑,发展产业也是赚了很多钱的。事实上,贫困户的能力弱发展产业一般只能发展小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其市场经营能力差,往往辛辛苦苦赚不了几个钱。因此,有些地方发展产业是政府热贫困人口冷。

  其四,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平台环境。产业发展需要较好的平台和环境。如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市场发育情况、加工销售、社会服务、技术支撑等等,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因此,对于贫困户来说,产业脱贫首先要有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要精准选择适合贫困户资源能力的产业种类,同时还需要有销售平台,有完善的服务网络与市场支持,有强力的技术服务,等等。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差、产业服务平台短缺等问题严重,发展产业脱贫的难度也更大。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产业的扶贫功能,建立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产业支撑。但是,要记住产业扶贫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包医百病,产业扶贫必须与其他的扶贫措施综合使用,要根据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对症下药,否则,产业扶贫不仅会扶不了贫,甚至还可能造成老百姓更加贫困。

来源:红网

作者:陆福兴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12/20/479579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