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评|以“丰收”的名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思凡 编辑:张兴诚 2018-09-23 10:23:1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广大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喜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表达对广大农民的致敬,充分体现这一节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就此推出系列评论。

  2018年秋分,中国迎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属于亿万中国农民的节日,是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这是对丰收的喝彩,这是对劳动的歌颂,是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盛世礼赞!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颇为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民最为重视的节气之一。步入秋分,秋收、秋耕、秋种“三秋”接踵而至,是收获的大好时机,更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此番,从国家层面将每年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过往,这条改写中国历史的变革之路,正是40年前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为代表从农村起步的。4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丰硕成果,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体面貌翻天覆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不少国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对农业的了解正在弱化,对农村的认识正在虚化,对农民的感情正在边缘化。而农民,作为中国人口占比最大的群体,甚至被误解为缺少知识、愚昧落后的人群。不少农民也因收入微薄,缺乏存在感,甚至立志让后代走出农村……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未因占比下降而有所改变。正所谓“农,天下之大本”。长久以来,党中央坚持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上的铿锵问世,再次证明党和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绝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如果要做一个高度概括的总结,便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应运而生,其目标,不仅在于宣扬悠远厚重的农耕文化,更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一股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对于一个人群、一片土地的情感认同与回归,投射到现实之中,便是从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如何调动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投身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问世,必将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也将极大调动起农民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既是“丰收节”,丰收自是重中之重。当下,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站在如此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丰收”自然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更寄托着全体国人的美好愿望。农民的丰收,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丰收,物质生活的丰富,收入钱包的丰满,还包括农民人居环境的优美、生产环境的低碳环保、农业产品的生态安全。当然,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维度上的平衡,让农民群体真正昂首阔步,不卑不亢。

  毫无疑问,“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最大程度汇集有利因素,提振奋斗士气,聚焦社会关注——广大农民群体安心农村、安心农业、安心农村经济,全社会关心农业、关心农村、关心农民,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之路才能走得扎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才能不断得到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中国农村的发展命题,是属于全社会的综合命题,农村兴则中国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聚力乡村全面振兴,正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牢地基,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文/思凡

来源:红网

作者:思凡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9/23/47290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