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年代是回望的路径⑧:消弭崛起的阵痛,回望关切个体的初心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8-08-23 23:00:3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年代不曾局限回忆的路径。

  于不同年代的人而言,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978年轰然鸣响的大变革,悄然改变了一个大国运行的轨迹。随之转动的,是无数人命运的指针,与豁然洞开的种种人生可能。

  是的,“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无疑是这样一个年份,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为了更好的前行,“品读”专栏策划推出——《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以年代为路,与您一起回望国运、家运和个人命运的变化。今日推出八月主题“40年间,我们破冰前行”第四篇。

  把百年发展历程,浓缩为30年的浩荡风云。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辉煌崛起。

  但辉煌背面,总有顾及不到的角落。就像前行的人群里,总会有错乱的脚步跟不上远方的足迹。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个体到达暂歇的驿站,我们选择停驻,等一等那些,散落的、失落的,需要被捡拾与关注的个体,以及细节。

(电影《十八洞村》宣传海报)

  2013年:十八洞村,唤醒沉睡的村庄与土地

  这个村子,即将改变人类有关贫困的历史格局。

  但习近平总书记来的那天,村民施关保并没有想到这么遥远。他只隐约觉得,这个和石爬专老人亲切交谈的“大人物”,会让自己实现想了半辈子的养牛梦。

  是的,梦实现了,比他想的更快。第二年,进村的扶贫队就给他带来了贷款,带来了12头湘西黄牛,和4.8万饲养补助。

  他修了多功能牛圈,带着黄牛去他最熟悉的山头吃草。不到两年时间,黄牛增加到28头,还养了100多只土鸡,加上1500多公斤稻谷、500多公斤玉米,2016年,他的收入达到了7万元。

  然而他的变化只是村子里最平凡不过的一个缩影。

  这个“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没有高大上项目,没有大拆大建,却在精准滴灌、造血发展的扶贫帮扶下醒来。青石板路蜿蜒,合作社、工厂因地而建,一户一景的苗寨过上了现代与原生态结合的民族特色生活。

  2017年,十八洞村在两会时间,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脱贫了。

  又是一年秋,古老的苗寨长出新生的金色果实。也长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新路,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土地,会在“精准扶贫”的路上,赶上美好生活的前路。

(重现摇橹声声的湘江)

  2013年:一江碧水,承载大湖之南的乡愁

  湘江,流淌着湖南的历史与荣光。

  但另一面,她也承受着湖湘儿女成长的阵痛——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污染,负重于湘江一身。

  沉珂难愈,子孙后代何见一江清水?2013年,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成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是的,当沿岸的个体从河流中索取了足够的生产与生活,是时候,将生态与文明,重还给不复昔日的湘江。

  2017年9月28日,株洲清水塘的最后一根烟囱退出历史。清水塘153家纳入关停范围的企业,已关停147家。

  娄底锡矿山,192家冶炼企业重组为现在的7家。寸草不生的荒山重新复绿,建成了2万亩矿区复绿示范基地。

  衡阳水口山,“世界铅都”,关闭淘汰190多家落后企业,整合产能重组为5家规模企业,湘江松柏断面水质稳定提高到Ⅲ类标准。

  郴州三十六湾,曾经让这里千疮百孔的300多个采矿点不见。如今,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主矿区山顶,放眼四周,蓝天白云,十多座风力发电机组随风起舞。

  5年砥砺,回头相望,才知湘江已闻昨日的摇橹声声,她从高山走来,向东海奔去,稳稳托起这一湖四水的繁茂经济。

  一条湘江,关乎生态,更关乎与之相连的枝枝蔓蔓;不仅关乎一时一地的当下,也关乎一乡一镇、一市一省,乃至家国的未来。

(“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发展日新月异。图/红图秀虎)

  2013年:一带一路,对接更美好的生活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时代的主题。

  于湖南而言,当“一带一路”打开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通道,唯有创新与开放,才能应对瞬息的局势;也唯有对接“新丝路”,深化区域合作,才能让这片土地愈发富饶美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向着美好生活,更加有力地迈进。

  于是,“一带一路”的漫漫征途,越来越多的湘企应声而入,精准对接。

  白俄罗斯,中联重科带着湖湘智造,在莫吉廖夫州,开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中白工业园项目建设。

  利比里亚,中电集团与泰富重装集团携手建设钢铁水泥厂;伊朗,中建五局与湖南省交通勘察设计院合作修建阿巴斯港-克尔曼高速公路;老挝,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与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园……

  沿线的国家,逐一被湖湘的生机与活力感染,开放崛起的湖南,稳步走入诗和远方。

  对外的脚步仍在继续:湖南首个外国领事馆——老挝领事馆设立,湘欧快线发运班次穿梭往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货物吞吐不息,湘企生产出口产品的车间加速运转,80对国际友城频繁互动……

  这片没有占据沿海有利地形的土地,用自己的开放与创新,对接500强,对接新丝路,对接自贸区,对接湘商会,对接北上广,也对接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村寨里的新生活)

  2017年:七个“有所”,细化民生的路径

  获得感,是民生逻辑中最真切的指标。

  “做一个中国的老人是幸福的、光荣的。”这是86岁的湘潭老人彭奶奶入住养老院四年最深刻的感受,也是最真实的获得感。

  此时的她,衣着干净,雪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正在养老院中带领大家做她独创的健身操,她笑称这里,就是老人们的幼儿园,“夏天有空调,冬天有热水暖气。身体哪里不舒服了,按一下床头铃,就有护理人员过来。”

  而这家养老院,是湘潭从2009年就开始探索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下的第一家养老院,也是湖南省的第一家。

  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发布了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湘潭市就是试点之一。从养老、医疗、康复、护理,到临终关怀,湘潭市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改善了越来越多人的老年生活。

  而类似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还有很多,邵阳三级诊疗模式下可以在家里做透析的病人,醴陵被“爱心午餐”“天使书屋”关怀的留守儿童,每一个弱势的个体,都在民生的关怀下,获得美好生活的坚强助力。

  去年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地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对民生的关切,落在湖南的土地上,便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中,化为一条条具体的现实路径。

  从住有所居的房价平稳,到绿色发展的街道改造;从乡村振兴的美丽乡村,到全域旅游的特色小镇,从“农村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到农民工靠知识改变命运,美好生活,成为每一个湖南人触手可及的远方。

  这些在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中,没有来得及跟上脚步的个体们,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下,重新跟上了前行的队伍。

  念之再三,铭之肺腑。

  有关民生,向来深刻。这一场伟大的改革,最终无非让个体过上美好生活,而关切个体的初心,也让直面时代的我们,拥有了头顶的星空,拥有了梦想的起源。

  而这也是变化的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坚守。

    文/雁丘

    《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

    八月主题——“40年,我们破冰前行”:

    ⑤:从田野、商店、工厂走过的改革路

    ⑥:改革的时代印记,拓展的生命厚度

    ⑦:跨过世纪,迎接万物互联的社会

    七月主题——“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变迁”:

  ①:一个村庄里的时代缩影

  ②:80年代,我们从村庄望向城市

  ③:拨开山河,我们遇见世界

    ④:万变的世界,带动个体的变迁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8/23/471335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