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评|文化创新勿忘溯源守正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司马清 2018-08-16 19:44:39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16日上午,湖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政策解读的新闻发布会。

  ——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系列评论之一

  文化若气,以养人而塑社会气质和国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时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化的浸染熏陶。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固步是固步者的墓志铭。抱残守旧绝不是繁荣文化之法,“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化“日新”则是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前提。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指出,在当前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风起云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谁的站位更高、机制更好、人才更优、实力更强,谁就能乘势而上、占领制高点。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湖南省率先提出“文化创新体系”,而激发文化创意活力,推动文化创意常态化,要“开新”,更要“守正”。

  文化创新之树若想枝繁叶茂,必须把根深植入湖湘文化沃土,根愈深,叶愈茂,根深叶茂,相得益彰;反过来看,叶茂者,根必深,叶茂根深,相辅相成。三湘四水,灵动多彩,在古代相对中原地区来说却是信息闭塞之地,但同时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地。古人云“深山大泽,实产龙蛇”,环境锻造了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漆画等,其不同于黄河流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追求对称和工稳,而是更跳跃、更激情、特别是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

  翻阅湖南史,不难发现“求本、求实、求变、求容”的湘学早已刻进湖南人的基因,融入湖南人的骨血。湖南学人、士子甚至百姓,无不怀揣“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与“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理性集中体现为“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也是这番“强有力”的精神特质,使得湖南人近代以来“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在《湖南人由来考》中就曾指出:“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到曾国藩、左宗棠举办洋务运动;从谭嗣同、唐才常献身维新变法,到黄兴、宋教仁引领辛亥革命风骚;从蔡锷首举反袁护国义旗,到毛泽东、蔡和森宣传马克思主义;从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昭昭青史无不镌刻着湖南人中流砥柱之用。

  延及当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之精神仍是文化创新这一道考题的答案。“广电湘军”“出版湘军”作为公认的两张名片,改革进行得如何,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风向标意义。这“华山一条道”,文化湘军想行稳致远,还得拿出成名之初冲破藩篱、敢吃螃蟹的勇气,顺应时代、把握大势,借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消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膜,打通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关节,为文化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系天下、济人世的文化产品。新文化、大文化、好文化甫一临世,并不总能立马得到认可或热捧,文化湘军还得坐得住“冷板凳”,坚守自身文化定力,精耕细作,久久为功。

  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湖湘文化有很好的精神内核,但毕竟是传统文化,传承同时不忘辩证取舍。要跳出“农耕文化”的囹圄,包括儒家文化中的家长制、权本位思想,和平均主义、眼光短浅的保守思想;要突破“内陆文化”的牵制,像沿海工商业发达城市学习开放,扔掉内陆意识的包袱,助力文化产品走出去;要摒弃“斗争文化”的糟粕,不要让“霸蛮”成为内耗的助推。

  文化强省的建设,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也要有史诗般的实践。文化湘军,从湖湘文化土壤生长,在锐意进取中创新文化体系,哪管身后风和日丽还是洪水滔天,要去那文化深水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文/红网时刻评论员邓琛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8/16/470803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